

中華映管(未)公司新聞
台灣知名電子大廠華映集團近期來因為財報不實的問題,引發了廣泛關注。根據最新消息,華映集團的財報至少有四個部分存在隱匿不實的情況,這對公司損益影響重大,已經引起了檢調單位的重視。以下為具體事件的詳細報導:
首先,大同集團違反與華映所簽訂的承諾,未按時揭露對中國股東送出8千萬股的股票事項,這一點對財報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其次,華映百慕達在104年至107年間,將所持華映股票的97.83%至99.97%質借給中國金融機構,借款金額高達百億元,但對於質借的具體資訊、借出資金流向等關鍵資訊,至今未向外界揭露。
再者,華映向大同質借時提供的擔保品價值大為縮水。華映曾向大同提供「華映設備」及「華映百慕達股權」作為擔保,價值從207億元縮水至25億元,這筆182億元的差異引起了檢調單位的注意。最後,關於中國華映科技提起的30億元承諾補貼款訴訟,大同及華映的立場是可能透過訴訟解決,不認列為負債,但這一立場是否合理,仍需檢調單位進一步調查。
由於這些財報不實問題的影響,台北地檢署已經依違反《證券交易法》傳訊大同董事長林郭文艷等人。檢調單位表示,將會深入追查這些問題,確保市場秩序和投資者的權益不受侵害。
一、違反承諾對中國股東送股8千萬股!
大同集團因違反與中國華映所簽訂的部分承諾,100年3月華映百慕達贈送454萬股中國華映股票無償給中國股東,103年9月配發資本公積7,860萬股中國華映股票無償給中國股東;大同集團從未揭露違反承諾事項及對財報的影響,即使被指隱匿19項承諾,大同財報對已經真實違反承諾事項,仍揭露為「本承諾屆滿(已失效);未違反承諾」。
二、向中國質押借款百億元流向何方?
華映百慕達將所持中國華映股票之97.83%至99.97%,自104年至107年曾向中國金融機構質借新台幣100多億元;在中國金融機構去年追債前,從未揭露質借股票的明確資訊,至今也未揭露「質押借款目的」、「借出資金流向」、「若未獲償還對華映百慕達股權真實價值的影響」。
三、華映向大同質借所提供的擔保品價值消失182億元!
大同公司對台灣華映背書保證後來轉做大同貸與台灣華映19.95億元,華映提供給大同的擔保品「華映設備」及「華映百慕達股權」的價值,從大同108年1月14日補充公告207億元到108年12日31日財報竟縮水為25億元,這筆消失的182億元糊塗帳,值得檢調查一查。
四、大同公司到底要不要賠中國人民幣30億元?
有關中國華映科技提起人民幣30億元承諾補貼款訴訟,大同及華映主張「承諾補貼款可能經由訴訟解決,不認列為負債」!簽證會計師也說「訪談公司管理階層、法務,並取得公司委任律師的書面法律意見書,確認大同公司很不可能去賠人民幣30億元主張的合理性」。但若數年後裁判終局,大同公司須負人民幣30億元連帶賠償責任,出具法律意見書的委任律師、簽證會計師要負擔什麼責任?這筆賠償款大同公司又該由誰負責?所以檢調應該深入查核大同華映歷年簽署的承諾書及其修正,確認大同到底是否要負人民幣30億元連帶賠償責任!
台灣知名企業大同公司(股票代號:2371)在剛過去的年度中,雖然曾因華映及綠能轉投資事業的虧損而對公司整體財務造成壓力,但近期發布的財報卻給股東們帶來了喜悅。根據最新數據,大同公司在本期成功轉虧為盈,實現淨損91.55億元,但這並不是全部的故事。公司憑藉出售兩筆土地,獲得了高達百億元的利潤,這筆金額對公司的財務狀況起到了極大的挹注作用。
這一轉變使得大同公司的淨利歸屬母公司達到了28.76億元,每股收益(EPS)更是創下了23年來的新高,達到1.24元。這一成績的實現,讓市場對大同公司的未來發展更加期待。
作為台灣電子產業的重要成員,大同公司在市場上一直以來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這次財報的亮麗表現,更是讓人看到了公司堅強的實力和不斷的進步。
大同公司表示,未來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在電子產業中保持領先地位,並積極拓展新的業務領域,以滿足市場變化的需求。
華映昨日(16日)發出公告,宣布楊梅一、二廠以及相關生產設備和新城宿舍的處分邀標案已正式啟動,從即日起至2月5日為止,接受外界投標。這次標售業務將由瑞普國際物業公司負責執行。 面對嚴重的財務危機,華映不僅股票被迫下市,還不得不關閉部分廠房。去年底,華映進行了員工大規模解雇,共1,842名員工受影響,公司也積欠這些員工的薪資和資遣費。為了應對這一困境,勞保局不得不動用墊償基金,撥款7.84億元來支應這些員工的權益,避免在總統大選投票日前發生抗爭事件。 在去年底的股東臨時會上,華映決議通過處分楊梅廠和龍潭廠的資產、土地、廠房以及生產線等主要財產,用來償還員工薪資等債權。如今,為了籌措資金償還員工債權、有擔保及無擔保債權,並支付資產處分期間的相關營運維持費用,華映決定進行這次資產處分。
華映因財務危機導致股票下市、關廠,去年底解雇1,842名員工,也積欠被解雇員工的薪資、資遣費,勞保局墊償基金撥款7.84億元支應,才免於在總統大選投票日前舉行的抗爭行動。華映去年底舉行股東臨時會,決議通過處分楊梅廠及龍潭廠資產、土地、廠房暨生產線等主要財產,用以償還員工薪資等債權。
華映公告,為籌措資金償還員工債權及有擔保及無擔保債權,以及支付資產處分期間之相關營運維持費用,將處分楊梅廠及龍潭廠資產、土地、廠房。
華映公告,為籌措資金償還員工債權及有擔保及無擔保債權,以及支付資產處分期間之相關營運維持費用,公司擬於與債權銀行、聲請查封債權人、相關單位討論取得共識後,處分楊梅廠及龍潭廠資產、土地、廠房暨生產線等主要財產。
華映指出,此次處分標的楊梅廠及龍潭廠動產與不動產等資產,應符合公司法185條第1項第2款 「讓與全部或主要部分之營業或財產」 ,公司已於今年11月12日董事會通過後,昨天召開股東臨時會,經代表已發行股份總數二分之一以上股東出席、出席股東表決權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決議通過。
此案經股東臨時會決議通過,依據華映「取得或處分資產處理程序」及相關法令規定辦理,而資產處分案相關事項,授權董事會或其指定之人依相關法令全權處理。
回顧2019年證券市場前10大新聞包括:
1.台股全年波動達2,806點
截至12月27日止漲點2,364.18點,創史上第五大漲點。中美貿易戰一整年,中國推動去美化以及日韓貿易戰,台科技股受惠轉單商機,台股由年初9,319點到近期12,125點高檔,全年指數高低檔波動達2,806點。
2.台積電、大立光、聯發科三大天王齊攻堅,帶動台股總市值創新高
外資今年來強買台積電、大立光、聯發科等,高檔較去年底累計漲幅各逾五成、六成以及一倍,台股指數創高12,125點,上市櫃於12月17日總市值首度突破40兆元,分別達36.74兆及3.37兆元。
3.台股今年首實施季季配或半年配息
超過50家公司包括台積電、國巨、可成等都宣布採用,其中,台積電在6月配息去年度8元股息後,9月、12月各配息今年第一季2元股息及第二季2.5元股息,全年配發12.5元股息,明年3月間還將配息今年第三季2.5元股息。
4.小兵立大功,台股首見三千金
台股持續站穩萬一行情,12月還上探萬二關卡,除股王大立光重見5,000元關卡,精測、矽力-KY也曾攻上千元,台股首見三千金,而信驊12月中旬也曾達四位數股價,有機會挑戰四千金。
5.台積電一馬當先,新製程領先全球
市值一度達3,071.71億美元,躋身為全球第16大市值企業,超越AT&T。為台股權值王,占台股市值比重23.97%,每漲1元貢獻台股約8.33點。
6.科技業積極推動整合
國巨收購基美(KEMET),達爾併敦南、大聯大收購文曄股權,明泰收購仲琦股權,同欣電併購勝麗股權;科技產業積極推動整合提升經營效率及競爭力。
7.交易所及櫃買推動逐筆交易及多項商品
逐筆交易拍板並於2020年3月23日實施,此外,櫃買中心發表富櫃200指數、債券ETF以及綠色債券發行創高。櫃買3月間推出富櫃200指數,彰顯中小型股利基優勢,債券ETF及綠色債券蓬勃發展,發行規模各突破1.2兆元及千億元。
8.前股王落難
益通即將下櫃,宏達電年底裁員。太陽能廠益通光電曾創1,205元高價,但產業轉弱及營運連續虧損,停止生產太陽能電池業務,今年6到11月連六月營收掛零,將在109年1月間下櫃。宏達電也曾創1,300元天價,12月間也傳出為確保VR與手機事業將裁員。
9.大同集團王國幻滅,華映等連三家股票下市。
大同集團旗下太陽能矽晶圓廠綠能去年淨值轉負,拖累多家集團內交叉持股企業,尤其是大股東尚志受波及,華映長期業績不佳,綠能、華映及尚志多達3家公司在5、6月間下市。
10.和潤掀起新股申購熱潮
儘管今年上市櫃IPO掛牌家數為近幾年低量,但和泰車轉投資和潤企業,上市前現增競拍掀熱潮,28萬張合格投標量、新股抽籤申購達98萬6,962筆,凍結資金超過520億元,中籤率僅4.74%。
華映表示,若拍賣成功,華映子公司華映百慕達屆時持有華映科技股數從7億2,928萬9,715股減為4億4,668萬9,715股,持股比例由26.37%降至16.15%。
華映表示,福建省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將於12月24日10時至12月25日10時(延時除外)在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淘寶網司法拍賣網路平台上,公開拍賣子公司中華映管(百慕達)持有的華映科技部分股權7,000萬股及8,300萬股。
這次針對華映科技股票的網路司法拍賣起拍價為拍賣日前20個交易日收盤價均價乘以股數,股數分別為7,000萬股及8,300萬股。上網掛拍至開拍前對外公示價格為11月22日前五個交易日收盤價均價乘以股數,該價格為展示價,非實際起拍價。拍賣保證金分別為人民幣1,700萬及2,000萬元。
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將於12月24日10時至12月25日10時,在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阿里巴巴司法拍賣網路平台上,公開拍賣華映百慕達持有的華映科技部分股權1.296億股。
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20日審理勞動部(基金)預算案,勞動部長 許銘春在答詢時表示,推估墊償金額會在8億元到9億元間,目前已經 在作業程序中,站在勞動部立場,捍衛勞工權益是最優先。
勞動部勞動關係司長王厚偉指出,華映雖然有龍潭廠和楊梅廠,但 以楊梅廠來說,最新土地、廠房鑑價初估大約有42億元,而法定銀行 抵押權大概有20億元左右,但現在要找買家處理資產也不容易,而華 映對於抵押權、勞工債權、最新鑑價之間的差距也有疑慮,所以基於 照顧勞工立場,勞動部將以墊償基金先代墊。
勞保局官員解釋,桃園市政府預計在12月2日前往認定歇業事實, 後續由遭華映解僱的勞工提交申請墊償,預計金額會在8億元左右, 這將是墊償單一企業最多人數和最高金額紀錄,預計可以在農曆年前 完成。
勞動部強調,這筆錢絕非全民買單,而是啟動勞基法第28條積欠工 資墊償基金制度,也就是凡是適用勞基法的事業單位,由雇主每月按 僱用勞工投保薪資總額萬分之2.5提繳積欠工資墊償基金,所以,「 積欠工資墊償基金」是由雇主按月提繳,並非全民買單。
華映因為宣布破產、資遣1,900位員工,積欠近億元的工資,日前華映工會前往大同抗議,希望母公司大同能先還清工資,但大同表示,若要借錢給華映償還工資,涉及公開發行公司資金貸予,可否借給已破產的公司?是否會損及大同股東權益?政府是否會反對大同此行為?
勞動部除了要求華映盡速以借貸或處分資產方式,保障勞工債權;身為母公司的大同也當應善盡協助義務,盡速提出勞動債權財源計畫。
顧立雄18日在立法院財委會表示,有出具相關意見給勞動部,大同若要協助華映償還積欠的工資,涉及公司法15條與公開發行公司資金貸予與背書保證的規定,大同必須對借錢給華映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對大同股東權益影響進行評估,並經大同董事會通過。
大同第3季合併營收83億元,年減47%;前三季合併營收246億元,年減49%。大同表示,今年前三季歸屬母公司業主淨利為10.04億元,每股純益0.44元。
大同指出,第3季及前三季營收較去年同期銳減,主因轉投資綠能與華映自年初迄今由減產繼而停產,不再有營收計入合併財報。不過,其他轉投資公司,如大世科則有兩位數以上的成長。
大同表示,第2季因認列華映鉅額資產減損,致使違反聯貸授信合約條款。經向聯貸銀行團申請豁免,已於10月18 日獲得銀行團同意,並恢復原授信條件及授信期間,因此,第4季各項財務比率將會回復過去水準。
展望第4季,大同強調,除尚志資產的大同莊園將陸續交屋獲利外,本業的ICT、電表及重電將於第4季陸續交貨,家電產品因年終尾牙旺季,營收可望成長。
新北市推動「民間屋頂聯合標租計畫」,由新北市經發局盤點轄區內有意願在屋頂設太陽光電的住宅及工廠,共有住宅案場計23處,工廠案場20處,總建置容量超過2.1MW,年發電190萬度。新北市政府今年協助民眾製訂契約,並代為遴選廠商,且保障至少10%售電回饋可作為案場租金,鼓勵新北市民及工廠參與太陽能光電系統建置。
大同2009起開始投入太陽能產業,至今全國總簽約量總計350MW,完成併聯發電容量達115MW。此外,大同公告10月營收,在少了華映、綠能等轉投資事業挹注下,10月合併營收27.77億元,年減36.93%;前10月合併營收273.53億元,年減幅48.11%。
勞動部解釋,桃園市政府勞動局在11月5日提報,華映未依法給付8月至9月工資案,勞動部立即6日依《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下稱大解法)第12條規定,召開禁止出國會議,進行審查,經委員會審查,華映積欠的勞工人數及工資金額已符合大解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規定,同意禁止代表人及實際負責人共計2位出國。
勞動部進一步說明,華映10月1日向桃園市政府勞動局提報大量解僱計畫書,並依法啟動大量解僱勞工相關協商程序,但8月至9月工資迄今皆未依約給付,計有1,842名勞工遭積欠工資總金額逾9,000萬元,經勞動局限期給付仍未給付,已達大解法限制出境之規定。
桃園市勞動局也指出,這段期間已經過2次自治協商,10月23日的強制協商中,勞資雙方也達成協議,協議也已送法院,但截至目前為止,華映仍未把積欠的工資補齊。
勞動部強調,大解法禁止出國規定是為保全勞工債權的最後手段,呼籲華映仍應窮盡一切努力籌措財源給付勞動債權,母公司大同也應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協助華映妥處相關事宜,以維護勞工應有的法定權益。
不具名的銀行團成員透露,台銀已在9月發函給全體參貸銀行關於財務條件變更、增提擔保品等重要事項,目前通過該決議的參貸銀行,已超過三成,約為31%,該聯貸案的變更條件是採過半的多數決,台銀希望參貸銀行最晚可在10月23日前回覆,以目前回覆狀況來看,應可望通過。
根據銀行團內部統計,大同公司在全體金融體系的債權約266億元,其中,聯貸案為250億元,該聯貸案是在2016年上半年承作。
相關人士指出,當時該聯貸案議約好幾個月,就是卡在擔保品問題,由於當時大同的營運狀況並不理想,而該筆聯貸案主要也是借新還舊加上周轉金支出,所以規模才有250億元,對這筆新聯貸案,管理銀行台銀所要求的擔保品,為大同位於中山北路上的大同總部大樓,是現在大同市值最高的不動產。
據悉,一開始大同不願意,之後為了能讓250億元聯貸得到銀行團同意,才把這座不動產交出抵押。
知情人士指出,現在台銀這筆250億元的聯貸案共有四筆擔保品,包括中山北路總部大樓與桃園觀音廠,加上上述新增的基隆及桃園大園家電廠的新廠房,鑑價總金額大約為365億元,已超過聯貸總金額252億元,若再以一般業界規則七成放款成數來估算放款值,並扣掉租金,擔保值則約在245億元,因此,原本的擔保維持率在76%,但在大同再交二個擔保品之後,將增為97%,若大同能在12月繳付第一期本金,就可增至100%。
知情人士轉述聯貸條件的內容指出,該250億元聯貸案是五年期,寬限期為三年,將在今年12月23日首度還本,大同想透過此次的新約,爭取到對所謂的「財務承諾違約」能予以「豁免」,今年全年可免檢視當初議定的流動負債率等重要財務指標,因為大同認列綠能及華映的轉投資損失,現在的流動負債比早就違反三年前所承諾銀行團的條件。
據知情人士指出,大同在12月23日第一次還本得交12.6億元,倘若不交,就是再度違約,已成為最重要的關鍵。
大同這筆聯貸案當初就是五年期、並有三年寬限期,剩下的兩年償還本金,目前聯貸利率約3%,除了今年能得到財務指標檢視的豁免,據指出,大同公司還希望相關的財務指標檢視,能夠延後到後年。
大同公司原本現金流就有限,現在則因為綠能與華映破產,導致因為認列了轉投資損失,而違反聯貸條款,倘若兩個月後大同公司還不出這12.6億元的首期本金,恐怕這把火將燒得更劇烈。
大同公司先前透過經濟部的協助向京城銀為首的全體銀行團申請紓困,結果最後無預警式的倒閉,之後華映也宣布破產,還造成2,100人失業,這些都讓經濟部非常不滿,後續願否再出面協助大同向銀行團再度協調,亦有待觀察。
至於大同公司的債權銀行陣容,據銀行團內部統計,台新、台銀、合庫、兆豐、彰銀、土銀、華銀、遠東、台企、京城銀為前十大放款銀行,而台銀這次非最大債權銀行,而是以250億元聯貸管理銀行的身分出面要求大同提供更多聯貸擔保品。
據聞,大同原本以作自貸案為主,即使籌組聯貸案,大致也是10億、50多億的規模,三年前籌辦該聯貸案,算是大同公司近十年首度成立大規模的聯貸案,把所有的現欠餘額整合在一包,而且也是2016年第二季最大一起聯貸案,其中,200億元為舊貸款,另外50億元為周轉金。
尚潔梅也質疑,大同董事長林郭文艷在公司公告TUS聲請重整的重 訊前,也就是10月1日申報轉讓2,000張持股做法啟人疑竇,應一併調 查了解。
大同因為重訊未即時完整對外公告,曾遭證交所裁罰。如去年12月 27日大同擬出售越南子公司100%股權,未完整揭露交易可能無法完 成的重要資訊;大陸華映科技對百慕達華映公司提起民事訴訟,大同 亦承擔連帶責任事,均遭證交所分別於今年1月25日及4月1日裁罰。
10月3日大同發布重訊,指大同美國公司(TUS)於9月30日在美國 加州洛杉磯法院聲請重整,該院於當地時間10月2日開庭並核准重整 。大同稱TUS和綠能公司共同與矽料供應商Hemlock訂立三方多晶硅原 料供應契約,因為原料價格崩跌,導致綠能解散清算。今年7月Heml ock以違約為由,要求TUS以3,500萬美元和解;為避免營運受債務影 響,TUS依美國破產法聲請重整。
依證交所「對上市公司重大訊息之查證暨公開處理程序」第4條第 5款規定,上市公司或子公司聲請重整或受法院所為任何通知,都是 重大訊息;至於公布的時間,公開處理程序第6條第1項第1款規定, 應於事實發生日起次一營業日交易時間開始2小時前輸入。
尚潔梅認為,大同應於TUS向美國法院聲請重整時,即今年9月30日 之次一營業日交易時間開始2小時前,如實公告這項重訊;縱使該日 期為美國加州時間,經過換算最晚應於台灣時間10月2日6時30分前輸 入,但大同公司卻遲至10月3日才公告,顯然有未即時公告說明的重 大缺失。
尚潔梅表示,大同對於TUS向美國法院聲請重整的重大消息,未依 公開處理程序即時公告,顯然有所失,證交所應予以懲處,以維護投 資人權益。
據悉,大同美國是當年大同集團為了進軍太陽能產業,購買太陽能多晶矽材料成立的公司,主要協助集團轉投資太陽能矽晶圓廠綠能購置最重要的多晶矽原料。
根據大同去年財報,大同美國資本額為新台幣1.35億元,年度營收11.63億元,營業虧損3,402萬元,稅後淨損3,116萬元,每股淨損8.91元。大同強調,目前會計師尚在進行第3季財報核閱中,基本上大同美國銷貨占大同營收比率低於0.1%,因此大同美國重整,對大同財務營運不會有影響。
大同表示,大同美國於2011年協助集團採購多晶矽,在供應商Hemlock的要求下,協同綠能共同與Hemlock訂立三方多晶矽原料供應契約。其後原料市場價格快速崩跌,導致綠能步入解散清算程序。大同昨天股價跌0.25元、收16.45元。
大同美國於今年7月接獲Hemlock寄發通知,要求大同美國給付依原先和解契約內容綠能需給付的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57億元),其後以違約為由,提出要求大同美國以3,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1億元)和解。
大同指出,為保護大同美國不受突然大額債務影響公司營運,大同美國依美國破產法第11章聲請重整,以保護公司得以繼續營業及服務客戶。
大同美國是在今年9月30日於美國加州洛杉磯中區法院聲請重整,該院於當地時間10月2日開庭並核准重整。
截至9月30日最新統計,實施無薪假事業單位40家、實施人數2,097人,較上期增加147人,大量解僱數據新增12家、973人,勞動窘況尚未完全降溫。
桃園市政府勞動局昨也收到面板大廠華映提報大量解僱計畫書,勞動部與勞動局同時要求,華映應儘速確認積欠勞動債權,並依期給付,及透過墊償員工薪資等作為,以確保勞工相關權益。
勞動部已要求大同公司協助華映用盡一切努力籌措大量解僱勞工所需勞動債權財源,勞動局則說,必要時將提報大同公司負責人為華映公司實際負責人限制出境,
另勞動部公布最新無薪假統計,在前一期、9月15日時統計的家數總計34家,實施人數1,950人,但前期事業單位中,沒有停止實施的家數又新增六家,都屬於小型事業單位,以金屬機電工業最多、有三家,另外資訊電子業、民生工業與其他產業各一家,本期多數事業單位實施人數在50人以下,實施期間未超過三個月,實施方式多為每月休四日(含)以下。
大量解僱部分,本期新增12家、973人,其中以批發及零售業、住宿及餐飲業家數最多,但人數部分,以製造業新增通報583人最高。
今年為止,已有119件通報大量解僱案件,其中以歇業或轉讓為主,計劃解僱人數高達9,949人,是6年來次高,僅次於2015年的171家、1萬1,398人。
華映今年3月就已通報實施大量解僱2,500人,為今年人數最多的單一通報案,加計本次通報量,累計將解雇4,400人,將會是近年單一企業解雇最大案。
依《勞動基準法》規定,雇主有歇業、清算或宣告破產情事時,勞工債權受償順序,與第一順位抵押權、質權或留置權所擔保之債權相同,按其債權比例受清償。勞動債權亦屬第一順位。
勞動部表示,近來勞動部與桃園市政府勞動局積極瞭解華映債務情況,並邀集相關政府機關、銀行團、勞資雙方及最大股東大同公司研商,以確保勞工債權;依目前華映公司資產鑑價金額,勞基法明定第一順位的勞動債權,尚可確保。勞動部指出,將積極督促華映及要求母公司大同協助儘速處分華映公司所屬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