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太景(上)公司新聞
台灣生醫業大陸授權案再獲捷報!泰宗生技研發C型肝炎合併治療劑TCM-700C植物新藥,昨(5)日宣佈以2.7億人民幣、12%上市權利金,授權上海睿鑒生技;此外,大陸最大民營藥企石藥集團也與中天集團簽訂全面性新藥合作意向書,開啟兩岸生醫產業搭橋以來規模最大合作案。
中天集團董事長路孔明表示,此次雙方合作囊括中天集團旗下三家公司中天、合一、泉盛共計8項新藥,預計三個月內敲定新藥臨床合作具體細節,最慢明年2月底以前,化療漾、賀必容將明確登陸銷售合作方式。
泰宗副總經理王雅俊表示,TCM-700C用於C型肝炎的合併治療,為兩岸新藥第三期臨床合作的指標案件,授權睿鑒生技後,將在台灣及大陸進行跨國多中心第三期臨床合作,授權地區包含大陸及東協十國。
此外,泰宗也與羅氏(Roche)簽訂意向書,將與羅氏長效型干擾素及雷巴威林作為第三期臨床的合併用藥,為將來通路合作奠定基礎。
王雅俊指出,大陸C肝病患目前約4,000萬人,每年超過30萬病患接受治療,合併治療提高整體治癒療效,不是取代現有療法,也不會成為第二線治療用藥,無須與現有用藥競爭,反而是相輔相成,能快速進入現有治療市場。
隨著兩岸醫藥市場的蓬勃發展,近一年包括太景、中裕、健亞、泰宗等都與大陸藥廠有實質授權案,其中,健亞、中天集團合作夥伴都是大陸石藥集團而備受矚目。
石藥集團創立於1938年5月,1994年6月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創下大陸製藥業海外掛牌首例,目前股東結構中,弘毅投資占比超過七成,為最大股東,該投資背後資金來源包括中國官方占比1/3及聯想控股1/3,股東實力堅強。
石藥集團董事長為蔡東晨,該集團有1,500人研發團隊,志在發展「做大、做多」的創新藥物,計畫每年推出1-2種專利創新藥物,3- 5種首仿藥物,其中創新藥物除自行研發外,不排除透過現金方式直接收購,未來希望創新藥物營收占比能拉高至七到八成。該集團去年營收800億台幣,預計2015年將挑戰2千億台幣。
路孔明指出,台灣生技新藥產業約還領先大陸五年,這五年也是台灣生技廠的黃金保命期,台廠要能將研發的優勢,結合大陸夥伴的市場管理及行銷渠道,以求銷售極大化。
中天集團董事長路孔明表示,此次雙方合作囊括中天集團旗下三家公司中天、合一、泉盛共計8項新藥,預計三個月內敲定新藥臨床合作具體細節,最慢明年2月底以前,化療漾、賀必容將明確登陸銷售合作方式。
泰宗副總經理王雅俊表示,TCM-700C用於C型肝炎的合併治療,為兩岸新藥第三期臨床合作的指標案件,授權睿鑒生技後,將在台灣及大陸進行跨國多中心第三期臨床合作,授權地區包含大陸及東協十國。
此外,泰宗也與羅氏(Roche)簽訂意向書,將與羅氏長效型干擾素及雷巴威林作為第三期臨床的合併用藥,為將來通路合作奠定基礎。
王雅俊指出,大陸C肝病患目前約4,000萬人,每年超過30萬病患接受治療,合併治療提高整體治癒療效,不是取代現有療法,也不會成為第二線治療用藥,無須與現有用藥競爭,反而是相輔相成,能快速進入現有治療市場。
隨著兩岸醫藥市場的蓬勃發展,近一年包括太景、中裕、健亞、泰宗等都與大陸藥廠有實質授權案,其中,健亞、中天集團合作夥伴都是大陸石藥集團而備受矚目。
石藥集團創立於1938年5月,1994年6月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創下大陸製藥業海外掛牌首例,目前股東結構中,弘毅投資占比超過七成,為最大股東,該投資背後資金來源包括中國官方占比1/3及聯想控股1/3,股東實力堅強。
石藥集團董事長為蔡東晨,該集團有1,500人研發團隊,志在發展「做大、做多」的創新藥物,計畫每年推出1-2種專利創新藥物,3- 5種首仿藥物,其中創新藥物除自行研發外,不排除透過現金方式直接收購,未來希望創新藥物營收占比能拉高至七到八成。該集團去年營收800億台幣,預計2015年將挑戰2千億台幣。
路孔明指出,台灣生技新藥產業約還領先大陸五年,這五年也是台灣生技廠的黃金保命期,台廠要能將研發的優勢,結合大陸夥伴的市場管理及行銷渠道,以求銷售極大化。
大陸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表示,台灣生技、新藥關鍵技術領先大陸多年,應該利用此一優勢積極搶入大陸市場;中天集團董事長路孔明則推估,台灣領先大陸約五年的生技技術,五年內是台灣生技業搶進大陸市場「保命期」。
路孔明透露,此次台北國際生技大展期間,中天、石藥在台北會談了一整天,雙方初步達成共識,未來必須以「台灣技術、大陸市場」為合作基礎,而大陸大型藥企之所以要和台灣生技公司合作,也是看中台灣的「技術」競爭力。
據悉,目前台灣生技公司和大陸藥企合作案,除了此案外,石藥集團也和健亞生技攜手糖尿病藥物DBRP108,近期還有國光生技和天道醫藥合作肝素生產;此外,永豐餘集團轉投資的太景生技旗下新藥奈諾沙星,也授權對岸銷售權利給浙江醫藥,這些都是「台灣技術、大陸市場(或生產)」的典型案例。
大陸藥企逐漸壯大,台灣可利用優勢站上巨人肩膀,路孔明指出,大陸十二五規畫將扶植十大藥企站上千億元營收規模,石藥喊出兩年內營收突破新台幣2,000億元,該集團因此開始「急行軍」,積極向外收購利基藥品以壯大自身競爭力,台灣生技業可利用這一波浪潮挺進大陸市場。
路孔明強調,台灣擁有技術利基,因此和大陸合作並非「依賴」對方,而是互利。
路孔明透露,此次台北國際生技大展期間,中天、石藥在台北會談了一整天,雙方初步達成共識,未來必須以「台灣技術、大陸市場」為合作基礎,而大陸大型藥企之所以要和台灣生技公司合作,也是看中台灣的「技術」競爭力。
據悉,目前台灣生技公司和大陸藥企合作案,除了此案外,石藥集團也和健亞生技攜手糖尿病藥物DBRP108,近期還有國光生技和天道醫藥合作肝素生產;此外,永豐餘集團轉投資的太景生技旗下新藥奈諾沙星,也授權對岸銷售權利給浙江醫藥,這些都是「台灣技術、大陸市場(或生產)」的典型案例。
大陸藥企逐漸壯大,台灣可利用優勢站上巨人肩膀,路孔明指出,大陸十二五規畫將扶植十大藥企站上千億元營收規模,石藥喊出兩年內營收突破新台幣2,000億元,該集團因此開始「急行軍」,積極向外收購利基藥品以壯大自身競爭力,台灣生技業可利用這一波浪潮挺進大陸市場。
路孔明強調,台灣擁有技術利基,因此和大陸合作並非「依賴」對方,而是互利。
造紙大廠永豐餘(1907)今(19)日召開股東會,承認2012年財報,並通過配發0.4元現金股利。
關於後續各事業群展望,永豐餘指出,公司正式轉型為投資控股架構後,將持續以「垂直整合、綠色環保、技術加值」為經營導向。而旗下幾項轉投資事業效益也陸續展現,包括nPulp生物製漿已進入量產階段、新藥研發之太景生技推出三個世界級新藥、RFID無線射頻也已是兩岸三地第一大製造商。
永豐餘表示,公司很早就意識到,紙業要深耕永續,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必定是未來重要的課題,也因此永豐餘成功開發出生物製漿技術,目前nPulp秸稈生物漿在揚州製漿廠已邁入關鍵性量產時刻。同時配合生物製漿量產,永豐餘旗下YFY Jupiter則以nPulp品牌,推廣生物製漿與綠色環保概念商業化產品,目前已成功吸引數家國際大廠高度關注與合作興趣。
至於旗下轉投資的小金雞太景生技,永豐餘表示,將鎖定抗感染、癌症與糖尿病併發症等領域,開發具有全球專利的小分子新藥,目前太景則已有抗生素奈諾沙星、幹細胞驅動劑布利沙福,與抗C肝病毒藥物TG-2349等三項產品。
太景生技執行長許明珠表示,奈諾沙星是太景第一個上市的藥物,這不僅是太景重要的里程碑,更證明台灣的團隊也能打造出世界級的藥物。而奈諾沙星也已向兩岸藥監單位申請藥證,預期2014年上市。根據全球最大藥品調查公司IMS Health預估,奈諾沙星全球年銷售額,最高可達12億美元。中國市場年銷售額,據估計可達10億人民幣,後市看好。另外,布利沙福與TG-2349均已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另外,永豐餘在RFID領域耕耘已10年之久。永豐餘引述中國RFID世界網的資料顯示,光是白酒類商品,每年的RFID仿偽標籤用量將在5億張以上。而永豐餘旗下的永道無線射頻,目前已是兩岸三地第一大RFID無線射頻製造商,產能全球第三,為滿足市場需求,2013年持續擴建新廠及產線,月產能可望突破1.5億枚,將能挑戰成為全球產能最大的RFID無線射頻製造商。
至於造紙本業方面,永豐餘則指出,併入華紙(1905)後,雙方積極推動整併綜效,進行資源整合,持續發揮林漿紙一貫優勢。其中,節能一直是營運重點策略,在推動汽電共生系統的環保節能管理上,受益於久堂、揚州廠汽電工程商轉,也大大節省能源成本。而未來華紙也預計在花蓮鼎豐廠導入汽電共生系統,發揮節能效益,提昇營運獲利。
家庭用紙方面,永豐餘則表示,台灣及大陸市場均有容納新產能的空間,尤其預估大陸地區至2015年消費總量將達到660萬噸,成長空間相當大,也因此永豐餘將於未來3年,在台灣及大陸增建10部生活用紙紙機,投資金額高達新台幣80億元。此外,永豐餘也將持續提升五月花、得意、柔情等品牌的市佔率和通路的精耕,強化台灣和大陸兩岸的競爭力。
工業用紙方面,永豐餘則正於揚州廠擴建年產能45萬噸的牛皮面紙機,預計2013年Q3正式投產,將推升揚州廠年產能提升至100萬噸。
永豐餘於去年正式轉型為投資控股公司後,營收為539.4億元,年成長0.88%,稅後淨利10.9億元,每股盈餘0.66元;每股現金股利則將配發0.4元,配息率約6成。
關於後續各事業群展望,永豐餘指出,公司正式轉型為投資控股架構後,將持續以「垂直整合、綠色環保、技術加值」為經營導向。而旗下幾項轉投資事業效益也陸續展現,包括nPulp生物製漿已進入量產階段、新藥研發之太景生技推出三個世界級新藥、RFID無線射頻也已是兩岸三地第一大製造商。
永豐餘表示,公司很早就意識到,紙業要深耕永續,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必定是未來重要的課題,也因此永豐餘成功開發出生物製漿技術,目前nPulp秸稈生物漿在揚州製漿廠已邁入關鍵性量產時刻。同時配合生物製漿量產,永豐餘旗下YFY Jupiter則以nPulp品牌,推廣生物製漿與綠色環保概念商業化產品,目前已成功吸引數家國際大廠高度關注與合作興趣。
至於旗下轉投資的小金雞太景生技,永豐餘表示,將鎖定抗感染、癌症與糖尿病併發症等領域,開發具有全球專利的小分子新藥,目前太景則已有抗生素奈諾沙星、幹細胞驅動劑布利沙福,與抗C肝病毒藥物TG-2349等三項產品。
太景生技執行長許明珠表示,奈諾沙星是太景第一個上市的藥物,這不僅是太景重要的里程碑,更證明台灣的團隊也能打造出世界級的藥物。而奈諾沙星也已向兩岸藥監單位申請藥證,預期2014年上市。根據全球最大藥品調查公司IMS Health預估,奈諾沙星全球年銷售額,最高可達12億美元。中國市場年銷售額,據估計可達10億人民幣,後市看好。另外,布利沙福與TG-2349均已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另外,永豐餘在RFID領域耕耘已10年之久。永豐餘引述中國RFID世界網的資料顯示,光是白酒類商品,每年的RFID仿偽標籤用量將在5億張以上。而永豐餘旗下的永道無線射頻,目前已是兩岸三地第一大RFID無線射頻製造商,產能全球第三,為滿足市場需求,2013年持續擴建新廠及產線,月產能可望突破1.5億枚,將能挑戰成為全球產能最大的RFID無線射頻製造商。
至於造紙本業方面,永豐餘則指出,併入華紙(1905)後,雙方積極推動整併綜效,進行資源整合,持續發揮林漿紙一貫優勢。其中,節能一直是營運重點策略,在推動汽電共生系統的環保節能管理上,受益於久堂、揚州廠汽電工程商轉,也大大節省能源成本。而未來華紙也預計在花蓮鼎豐廠導入汽電共生系統,發揮節能效益,提昇營運獲利。
家庭用紙方面,永豐餘則表示,台灣及大陸市場均有容納新產能的空間,尤其預估大陸地區至2015年消費總量將達到660萬噸,成長空間相當大,也因此永豐餘將於未來3年,在台灣及大陸增建10部生活用紙紙機,投資金額高達新台幣80億元。此外,永豐餘也將持續提升五月花、得意、柔情等品牌的市佔率和通路的精耕,強化台灣和大陸兩岸的競爭力。
工業用紙方面,永豐餘則正於揚州廠擴建年產能45萬噸的牛皮面紙機,預計2013年Q3正式投產,將推升揚州廠年產能提升至100萬噸。
永豐餘於去年正式轉型為投資控股公司後,營收為539.4億元,年成長0.88%,稅後淨利10.9億元,每股盈餘0.66元;每股現金股利則將配發0.4元,配息率約6成。
興櫃市場將看見第一檔不以面額10元掛牌的海外企業登錄,上周F*太景醫藥送件申請登錄興櫃,成為第一檔面額非10元來申請興櫃的海外公司,不過因該公司必須先申請公開發行,最快到8月才有機會登錄興櫃。
海外企業近年來積極來台進入資本市場,不過大都以股票每股面額10元來掛牌,目前在興櫃市場掛牌的海外企業有七檔,分別為F-楷捷、F-天鵬、F-世芯、F-康控、F-眾達、F-環宇、F-綠河。
其實海外企業來台掛牌,可分為股票每股面額10元,及股票為無面額或每股面額非10元掛牌,而F*太景醫藥來申請登錄興櫃後,將讓市場看到非每股面額10元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海外企業近年來積極來台進入資本市場,不過大都以股票每股面額10元來掛牌,目前在興櫃市場掛牌的海外企業有七檔,分別為F-楷捷、F-天鵬、F-世芯、F-康控、F-眾達、F-環宇、F-綠河。
其實海外企業來台掛牌,可分為股票每股面額10元,及股票為無面額或每股面額非10元掛牌,而F*太景醫藥來申請登錄興櫃後,將讓市場看到非每股面額10元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F*首發即將在興櫃市場現身!國內首檔海外回台但不以面額10元掛牌的F*股太景醫藥日前送件申請登錄興櫃,有別於其他登錄興櫃公司,在申請登錄後7至10個交易日即可順利掛牌,依規定F*股太景必須待申請公開發行後,才能轉掛興櫃。
興櫃掛牌日期恐受延宕,櫃買中心預估F*太景最快要等到8月才能順利成為興櫃新兵。
F*太景醫藥11日送件申請登錄興櫃,送件時實收資本額為65萬181 4美元(約合台幣1955.44萬元)。法人股東包括永豐創投持股5.01%,代表人何壽川;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持股12.39%,代表人陳啟祥;耀華玻璃管理委員會持股6.66%,代表人尹福秀;永豐餘開發投資持股0.01%,代表人游國治;永豐餘(1907)投控持股12.42 %,代表人張鴻仁;台灣糖業持股9.02%,代表人王國禧;上智生技創投持股10.53%,以及高祥投資持股0.01%,代表邱秀瑩。
F*太景係於2008年完成太景台灣與太景開曼的換股,目前以太景醫藥研發控股(太景開曼)做為首次公開發行主體,最新發行股份為6 .34億股。F*太景醫藥由於背景雄厚,再加上最近市場掀起生技熱, F*太景何時掛牌興櫃也成了市場關注焦點。櫃買中心指出,由於F*太景醫藥現仍在報請公開發行中,必須等相關流程走完,才能正式掛牌興櫃,興櫃掛牌時間最快也要8月。
F*太景主要產品為新藥研發,現已有3個具全球專利保護的新藥。分別是已遞送新藥上市申請(NDA)的抗細菌感染新藥奈諾沙星,正在進行二期臨床試驗的幹細胞驅動新藥布利沙福(Burixafor),以及抗C型肝炎病毒新藥TG-2349。
主銷亞洲占比達58.55%,至於其他地區則占41.45%,去年營收為新台幣4044萬元,稅前淨損新台幣4.68億元,每股稅後淨損0.8元。
新聞辭典:F-公司與F*公司
F公司泛指外國企業。
F-公司:海外回台、以每股面額10元掛牌的公司,現仍在興櫃掛牌的F-公司,共計7檔。
F*公司:海外回台、但股票為無面額或每股面額非新台幣十元,現僅有申請登錄興櫃的F*太景。(製表:鄭淑芳)
興櫃掛牌日期恐受延宕,櫃買中心預估F*太景最快要等到8月才能順利成為興櫃新兵。
F*太景醫藥11日送件申請登錄興櫃,送件時實收資本額為65萬181 4美元(約合台幣1955.44萬元)。法人股東包括永豐創投持股5.01%,代表人何壽川;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持股12.39%,代表人陳啟祥;耀華玻璃管理委員會持股6.66%,代表人尹福秀;永豐餘開發投資持股0.01%,代表人游國治;永豐餘(1907)投控持股12.42 %,代表人張鴻仁;台灣糖業持股9.02%,代表人王國禧;上智生技創投持股10.53%,以及高祥投資持股0.01%,代表邱秀瑩。
F*太景係於2008年完成太景台灣與太景開曼的換股,目前以太景醫藥研發控股(太景開曼)做為首次公開發行主體,最新發行股份為6 .34億股。F*太景醫藥由於背景雄厚,再加上最近市場掀起生技熱, F*太景何時掛牌興櫃也成了市場關注焦點。櫃買中心指出,由於F*太景醫藥現仍在報請公開發行中,必須等相關流程走完,才能正式掛牌興櫃,興櫃掛牌時間最快也要8月。
F*太景主要產品為新藥研發,現已有3個具全球專利保護的新藥。分別是已遞送新藥上市申請(NDA)的抗細菌感染新藥奈諾沙星,正在進行二期臨床試驗的幹細胞驅動新藥布利沙福(Burixafor),以及抗C型肝炎病毒新藥TG-2349。
主銷亞洲占比達58.55%,至於其他地區則占41.45%,去年營收為新台幣4044萬元,稅前淨損新台幣4.68億元,每股稅後淨損0.8元。
新聞辭典:F-公司與F*公司
F公司泛指外國企業。
F-公司:海外回台、以每股面額10元掛牌的公司,現仍在興櫃掛牌的F-公司,共計7檔。
F*公司:海外回台、但股票為無面額或每股面額非新台幣十元,現僅有申請登錄興櫃的F*太景。(製表:鄭淑芳)
生技月啟動,加上台日藥事協議有譜,生醫股大添薪火,昨日成交量能以53.42億元、以32.02%勇奪上櫃類股之冠,重掌多頭大旗;輸日概念股的南光(1752)、健亞(4130)、醣聯(4168)和新研發品項已送交日本厚生省查驗登記的美時(1795)都以漲停板拉出慶祝行情。
初步統計,昨日包括基亞、智擎、精華、鐿鈦、美時、F-金可、台微體、雙美、濟生、友華、邦特等11檔個股的單日成交金額都躋身前 30大成交金額排行榜內,個股累計吸金33.6億元,高佔上櫃生醫類股當日成交金額的62.54%。
不僅如此,濟生更大爆6,471張的成交量,而美時的6,225張、雙美的5,408張,都是前15大排名內,凸顯生醫族群已成盤面新主流。
法人表示,生醫股利多不斷,外銷市場有PIC/S藥廠LOGO啟動激勵代工成長動力,東洋、台微體、永昕,分別和嬌生、賽生藥廠、德國藥廠授權,而杏國入股德國MG藥廠、永信併購日本CMX,都備受關注。
國內題材則包括新藥公司的增資案陸續過關,台微體每股現增298 元不變,將激勵基亞、智擎等公司的比價行情;生醫業將啟動新一波掛牌熱,大江、安成、太景、杏國、科妍、久裕、永昕都趕年底掛牌。
另外,17∼21日登場的生技月,今年總攤位、參展廠商、參觀人數、媒合案和招商案都將創新高外,武田、中外製藥、衛采製藥、大日本住友製藥、旭化成、安斯泰來、明治、鹽野義等8大日本藥廠,也將與台灣合推亞洲新藥共同開發平台,搶攻全球生技市場。
至於備受矚目的生技展大戲,2013傑出生技產業獎,昨日也公佈東洋獲金質獎、浩鼎拿下潛力新秀獎,而年度創新獎則由成大的「治療介白素二十相關疾病之抗體新藥」、華聯生技的「華聯染色體基因晶片」和普生的「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測服務平台」獲選。
初步統計,昨日包括基亞、智擎、精華、鐿鈦、美時、F-金可、台微體、雙美、濟生、友華、邦特等11檔個股的單日成交金額都躋身前 30大成交金額排行榜內,個股累計吸金33.6億元,高佔上櫃生醫類股當日成交金額的62.54%。
不僅如此,濟生更大爆6,471張的成交量,而美時的6,225張、雙美的5,408張,都是前15大排名內,凸顯生醫族群已成盤面新主流。
法人表示,生醫股利多不斷,外銷市場有PIC/S藥廠LOGO啟動激勵代工成長動力,東洋、台微體、永昕,分別和嬌生、賽生藥廠、德國藥廠授權,而杏國入股德國MG藥廠、永信併購日本CMX,都備受關注。
國內題材則包括新藥公司的增資案陸續過關,台微體每股現增298 元不變,將激勵基亞、智擎等公司的比價行情;生醫業將啟動新一波掛牌熱,大江、安成、太景、杏國、科妍、久裕、永昕都趕年底掛牌。
另外,17∼21日登場的生技月,今年總攤位、參展廠商、參觀人數、媒合案和招商案都將創新高外,武田、中外製藥、衛采製藥、大日本住友製藥、旭化成、安斯泰來、明治、鹽野義等8大日本藥廠,也將與台灣合推亞洲新藥共同開發平台,搶攻全球生技市場。
至於備受矚目的生技展大戲,2013傑出生技產業獎,昨日也公佈東洋獲金質獎、浩鼎拿下潛力新秀獎,而年度創新獎則由成大的「治療介白素二十相關疾病之抗體新藥」、華聯生技的「華聯染色體基因晶片」和普生的「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測服務平台」獲選。
進入下半年傳統IPO旺季,生醫股新一波新股掛牌熱可期,除已通過上櫃審議的保健飲品大廠大江(8436)及科妍(1786),最快本季掛牌外,安成(4180)、久裕(4173)、永昕(4726)都已送件申請上櫃,另至少普生(4117)、杏一(4175)等也規劃最快第三季送件;而法德(4191)7/8日將登錄興櫃,且包括太景、藥華、環瑞醫、杏國等,亦將公開發行、登錄興櫃列入今年度計畫。法人預期,在新一波的新股熱潮可期下,可望帶動類股另一波高峰。
因證所稅正式上路衝擊,今年上半年台灣IPO市場趨冷,去年下半年扮演新股掛牌大宗的生醫類股,掛牌家數也驟降。不過,因證所稅對市場的衝擊逐漸淡化,加上不少生醫股仍期待借重資本市場力量,加速壯大或吸引國際人才,下半年類股的新股行情仍可期待。
以目前已通過上市櫃申請的生醫股來說,就有透明質酸(玻尿酸)製造商的科妍及保健飲品的大江,5月底至6月初分別通過上市及上櫃審議,業界估算,最快8月大江就有機會掛牌上櫃,科妍第三季底、第四季初也有望跟進。而大江一直是生醫族群裡的獲利績優生,今年每股有賺進5元實力,目前在興櫃也是少數非新藥股的股價能有百元水準者,格外引發關注。
另外,興櫃股后的安成、蛋白質藥物的永昕、醫藥流通的久裕及醫療影像傳輸系統的商之器(8409),6月也都送件申請上櫃,法人估計,假設一切順利的話,該等公司都有機會力拼年底前上櫃。其中安成董事長陳志明因享有海外盛名,永昕及久裕除自身利基定位外,也分屬泛東洋(4105)及佳醫(4104)集團,其中永昕如果順利上櫃,也將成為上櫃生醫股中,第一檔純蛋白質藥物廠;商之器則有富爸爸宏碁(2353)投資,各擁題材。
其他興櫃的生醫股中,連三年獲利的體外診斷試劑廠普生及國內醫藥通路龍頭的杏一,最快半年報出爐後,都有機會送件申請上櫃。其他以海外公司型態來台掛牌的公司家數也不少,包括永豐餘(1907)轉投資的太景生技及強調第一家台資背景的高階X光機廠環瑞醫等,都規劃辦理公開發行。
興櫃市場的生醫新兵也不寂寞,除了下周將有一檔特殊劑型改良的利基藥廠法德將登錄興櫃外,杏輝(1734)轉投資的新藥廠杏國最快本季也將公開發行並登錄興櫃,另一家主打蛋白質新藥的藥華,傳言也將在11月登錄興櫃,年底前熱鬧可期。
因證所稅正式上路衝擊,今年上半年台灣IPO市場趨冷,去年下半年扮演新股掛牌大宗的生醫類股,掛牌家數也驟降。不過,因證所稅對市場的衝擊逐漸淡化,加上不少生醫股仍期待借重資本市場力量,加速壯大或吸引國際人才,下半年類股的新股行情仍可期待。
以目前已通過上市櫃申請的生醫股來說,就有透明質酸(玻尿酸)製造商的科妍及保健飲品的大江,5月底至6月初分別通過上市及上櫃審議,業界估算,最快8月大江就有機會掛牌上櫃,科妍第三季底、第四季初也有望跟進。而大江一直是生醫族群裡的獲利績優生,今年每股有賺進5元實力,目前在興櫃也是少數非新藥股的股價能有百元水準者,格外引發關注。
另外,興櫃股后的安成、蛋白質藥物的永昕、醫藥流通的久裕及醫療影像傳輸系統的商之器(8409),6月也都送件申請上櫃,法人估計,假設一切順利的話,該等公司都有機會力拼年底前上櫃。其中安成董事長陳志明因享有海外盛名,永昕及久裕除自身利基定位外,也分屬泛東洋(4105)及佳醫(4104)集團,其中永昕如果順利上櫃,也將成為上櫃生醫股中,第一檔純蛋白質藥物廠;商之器則有富爸爸宏碁(2353)投資,各擁題材。
其他興櫃的生醫股中,連三年獲利的體外診斷試劑廠普生及國內醫藥通路龍頭的杏一,最快半年報出爐後,都有機會送件申請上櫃。其他以海外公司型態來台掛牌的公司家數也不少,包括永豐餘(1907)轉投資的太景生技及強調第一家台資背景的高階X光機廠環瑞醫等,都規劃辦理公開發行。
興櫃市場的生醫新兵也不寂寞,除了下周將有一檔特殊劑型改良的利基藥廠法德將登錄興櫃外,杏輝(1734)轉投資的新藥廠杏國最快本季也將公開發行並登錄興櫃,另一家主打蛋白質新藥的藥華,傳言也將在11月登錄興櫃,年底前熱鬧可期。
為活絡亞太地區生技市場,建立亞太地區生技產業的商機媒合交流平台,協助亞太生技業者與國際生技市場全面接軌,工研院表示,將於7月17~18日分別於台北君悅飯店及世貿南港展覽館舉辦2012『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BA)』及『商機媒合』。今年主題為「Connect to the global value train」,與會學員將可與來自全球生技產業專家交換第一手訊息,提前佈局亞太、放眼全球生技市場。
工研院生醫所邵耀華所長表示,2013『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BA)』全面擴大講師陣容,首度邀請國際生技行銷顧問龍頭IMS Health(艾美仕顧問公司)亞太及中國地區總裁Andy Liu、超音波大廠Teratech (泰勒、泰克)執行長Alice Chiang、全球最大醫療服務顧問公司美商Quintiles(昆泰)、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iC)、台灣浩鼎生技、太景生技、台灣微脂體及基亞生技等生技領域專家學者;創投界則邀請到素有國際生技產業投資風向球的Burrill & Company、日本大和創投、上騰生技、華威國內外知名創投公司齊聚一堂,共同交換各國對生技產業投資及境內相關產業發展現況,並進一步探討跨國合作模式。
工研院指出,2天活動期間,除有精采生技議題外,為促使創投與生技業者擴大媒合商機,7月18日大會更精心安排國內外生技廠商與創投業者進行一對一媒合會議,有效加速廠商彼此合作之投資效益。包括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台灣的大型生技創投公司,甚至美國、加拿大、瑞士、德國、日本、韓國、澳洲、大陸等地區更特別組成代表團參加,尋求媒合與商談機會,希望藉由本次商機媒合會議,持續點燃產業投資動能,打造生技醫材產業連結國際商機平台。
工研院生醫所邵耀華所長表示,2013『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BA)』全面擴大講師陣容,首度邀請國際生技行銷顧問龍頭IMS Health(艾美仕顧問公司)亞太及中國地區總裁Andy Liu、超音波大廠Teratech (泰勒、泰克)執行長Alice Chiang、全球最大醫療服務顧問公司美商Quintiles(昆泰)、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iC)、台灣浩鼎生技、太景生技、台灣微脂體及基亞生技等生技領域專家學者;創投界則邀請到素有國際生技產業投資風向球的Burrill & Company、日本大和創投、上騰生技、華威國內外知名創投公司齊聚一堂,共同交換各國對生技產業投資及境內相關產業發展現況,並進一步探討跨國合作模式。
工研院指出,2天活動期間,除有精采生技議題外,為促使創投與生技業者擴大媒合商機,7月18日大會更精心安排國內外生技廠商與創投業者進行一對一媒合會議,有效加速廠商彼此合作之投資效益。包括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台灣的大型生技創投公司,甚至美國、加拿大、瑞士、德國、日本、韓國、澳洲、大陸等地區更特別組成代表團參加,尋求媒合與商談機會,希望藉由本次商機媒合會議,持續點燃產業投資動能,打造生技醫材產業連結國際商機平台。
生技月下周開跑!揭開生技月序幕的「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BA),將在17、18日兩日登場,此次參與論壇的廠商包括全球最大醫療服務顧問公司Quintiles(昆泰)、國際生技行銷顧問龍頭IMS Health等「大咖」,且將有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台灣等大型生技創投,來台尋求媒合機會。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表示,今年「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BA)」全面擴大講師陣容,首度邀請國際生技行銷顧問龍頭IMS Health(艾美仕顧問公司)亞太及中國地區總裁Andy Liu、超音波大廠Teratech (泰勒、泰克)執行長Alice Chiang、全球最大醫療服務顧問公司美商Quintiles(昆泰)、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iC)、台灣浩鼎生技、太景生技、台灣微脂體及基亞生技等生技領域專家學者與會。
另外在投資界部分,也邀請有「生技業巴菲特」之稱的國際生技產業投資風向球的Burrill & Company、日本大和創投、上騰生技、華威國內外知名創投公司齊聚一堂,共同交換各國對生技產業投資及境內相關產業發展現況,並進一步探討跨國合作模式。
而此次BBA的主題訂在「Connect to the global value train」,重點在於推動國內廠商與國際間的媒合商機。因而18日也將安排國內外生技廠商與創投業者進行一對一媒合會議,加速廠商彼此合作的投資效益,預期將有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台灣的大型生技創投公司,及美國、加拿大、瑞士、德國、日本、韓國、澳洲、大陸等地代表團,來台尋求媒合與商談機會,盼藉此打造生技醫材產業連結國際商機平台。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表示,今年「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BA)」全面擴大講師陣容,首度邀請國際生技行銷顧問龍頭IMS Health(艾美仕顧問公司)亞太及中國地區總裁Andy Liu、超音波大廠Teratech (泰勒、泰克)執行長Alice Chiang、全球最大醫療服務顧問公司美商Quintiles(昆泰)、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iC)、台灣浩鼎生技、太景生技、台灣微脂體及基亞生技等生技領域專家學者與會。
另外在投資界部分,也邀請有「生技業巴菲特」之稱的國際生技產業投資風向球的Burrill & Company、日本大和創投、上騰生技、華威國內外知名創投公司齊聚一堂,共同交換各國對生技產業投資及境內相關產業發展現況,並進一步探討跨國合作模式。
而此次BBA的主題訂在「Connect to the global value train」,重點在於推動國內廠商與國際間的媒合商機。因而18日也將安排國內外生技廠商與創投業者進行一對一媒合會議,加速廠商彼此合作的投資效益,預期將有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台灣的大型生技創投公司,及美國、加拿大、瑞士、德國、日本、韓國、澳洲、大陸等地代表團,來台尋求媒合與商談機會,盼藉此打造生技醫材產業連結國際商機平台。
F-太景醫藥(4157)今(11)日送件申請登錄興櫃,送件時實收資本額為美金65萬1814元(約合台幣1955.44萬元),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暨執行長為許明珠,法人股東包括永豐創投持股5.01%,代表人何壽川;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持股12.39%,代表人陳啟祥;耀華玻璃管理委員會持股6.66%,代表人尹福秀;永豐餘開發投資持股0.01%,代表人游國治;永豐餘(1907)投控持股12.42%,代表人張鴻仁;台灣糖業持股9.02%,代表人王國禧;上智生技創投持股10.53%,以及高祥投資持股0.01%,代表邱秀瑩。
而該公司主要產品為新藥研發,目已有三個具全球專利保護的新藥,分別是已遞送新藥上市申請(NDA)的抗細菌感染新藥奈諾沙星,正在進行二期臨床試驗的幹細胞驅動新藥布利沙福(Burixafor),以及抗c型肝炎病毒新藥TG-2349。
市場結構部份,亞洲地區佔58.55%,其他地區41.45%。
去(2012)年營收新台幣4044萬元,稅前淨損新台幣4.68億元,每股稅後淨損0.8元。
而該公司主要產品為新藥研發,目已有三個具全球專利保護的新藥,分別是已遞送新藥上市申請(NDA)的抗細菌感染新藥奈諾沙星,正在進行二期臨床試驗的幹細胞驅動新藥布利沙福(Burixafor),以及抗c型肝炎病毒新藥TG-2349。
市場結構部份,亞洲地區佔58.55%,其他地區41.45%。
去(2012)年營收新台幣4044萬元,稅前淨損新台幣4.68億元,每股稅後淨損0.8元。
生技月18日成立國際商機媒合平台,法人表示,國內多家具備技術潛力的新藥公司,包括泉盛(4159)、浩鼎、杏國、尖端、永昕、太景、友霖、台微體、中裕、醣聯等,都可望陸續啟動授權列車,為生技月點火。
近期國內多家新藥公司旗下產品都傳出佳音,包括泉盛正開發中的抗過敏新藥CεmX(FB825),才在上月獲美國專利商標局專利申請核准,奠定國際級新藥利基;另外多家蛋白質藥物公司,如浩鼎、永昕、尖端等技術也都備受青睞。泉盛昨日興櫃參考價格為73.77元,下跌0.59元。
法人表示,國內新藥公司技術在國際上都具有競爭力,在本屆生技月國際媒合中,都有望脫穎而出,以蛋白質藥物為例,台灣浩鼎的治療性乳癌疫苗OBI821/822近期傳出臨床進度提前,具備國際大藥實力。
此外,泉盛的FB825單株抗體新藥,也有機會成為全球唯一與羅氏大藥廠相抗衡,分食260億美元抗過敏藥市場的明日之星;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泉盛獨家擁有「全人類抗體庫技術平台」,除了FB825外,另有一系列實力強勁的新藥正開發中,續航力十足。
浩鼎、台微體等都以技術平台見長,其中台微體旗下多項產品屢傳佳音;包括4月間才宣布公司抗癌新藥Lipotecan(立普帝康),獲大陸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CFDA)核准,以綠色通道進入臨床試驗。
近期國內多家新藥公司旗下產品都傳出佳音,包括泉盛正開發中的抗過敏新藥CεmX(FB825),才在上月獲美國專利商標局專利申請核准,奠定國際級新藥利基;另外多家蛋白質藥物公司,如浩鼎、永昕、尖端等技術也都備受青睞。泉盛昨日興櫃參考價格為73.77元,下跌0.59元。
法人表示,國內新藥公司技術在國際上都具有競爭力,在本屆生技月國際媒合中,都有望脫穎而出,以蛋白質藥物為例,台灣浩鼎的治療性乳癌疫苗OBI821/822近期傳出臨床進度提前,具備國際大藥實力。
此外,泉盛的FB825單株抗體新藥,也有機會成為全球唯一與羅氏大藥廠相抗衡,分食260億美元抗過敏藥市場的明日之星;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泉盛獨家擁有「全人類抗體庫技術平台」,除了FB825外,另有一系列實力強勁的新藥正開發中,續航力十足。
浩鼎、台微體等都以技術平台見長,其中台微體旗下多項產品屢傳佳音;包括4月間才宣布公司抗癌新藥Lipotecan(立普帝康),獲大陸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CFDA)核准,以綠色通道進入臨床試驗。
生技中心董事長李鍾熙(附圖)接受專訪時指出,國際大廠對台灣臨床試驗、新藥/新技術的前期研發成果及兩岸合作,抱持高度興趣,而考量未來成長性及台廠利基,在蛋白質藥物的市場發展潛力很大,只是面臨韓國與大陸的競爭,台灣的動作一定要快!
面對外界質疑台灣生技股過去一年漲幅過大,恐有基本面追不上的泡沫化疑慮,他認為,如果已上市櫃的生醫廠商來說,1/3有穩健的獲利基礎,1/3有堅強的產品Pipeline,但也有1/3可能相對脆弱,有泡沫化風險;講到價值最難認定的新藥族群,李鍾熙則要投資人觀察三大指標,找到真正的明日之星。
以下是接受專訪摘要:
(1)問:全球都有志一同加速發展生技產業,台灣面對的競爭與擁有的利基為何?哪些領域可能成為下個階段為台灣反攻國際的明星?
答:就我的觀察,國際藥廠對台灣的臨床試驗;新藥/新技術的前期研發及兩岸合作具備高度興趣。以臨床試驗來說,昆泰(Quintiles)全球總裁就曾親自告訴我,台灣臨床試驗做的算是全亞洲最好的,因為台灣醫生的素質很高,如台大等大型臨床試驗中心也受到國際推崇,因此希望能把很多業務移來台灣做。
另外,政府十幾年來投入在新藥及新技術的基礎研究,如很多大型的國家型計畫等,前期研究的成果豐碩。未來如果可以透過兩岸協商,讓新藥、醫材或是新技術,可以在台灣進行一、二期試驗,再到大陸進行三期,縮短兩岸上市的時間,誘因又會更大,且兩岸的合作也不會只限於新藥,更多機會可能在醫美及保健食品。
要說哪些領域是台灣未來的機會,方向當然很多,我們生技中心投入比較多資源的蛋白質藥,就是其中之一。我會看好蛋白質藥物的機會,原因有幾個,第一相較於小分子藥發展已有2、300年,生物藥品是到1970年代才開始發展,如龍頭Amgen也是最近十年才開始獲利。而現在全世界用藥的比例中,85%還是小分子藥,但生物藥品(或稱大分子藥)的出現,彌補了小分子藥所缺的部分,且跟人體的相容性比較好,因此現在全球生技產業中,蛋白質藥的成長最快。
而相較於小分子藥,蛋白質藥的製程出狀況的機會比較大,品質要求較嚴謹,進入門檻也比較高,台灣生技製藥業長期擁有品質與技術的優勢,有機會重新被凸顯,不像小分子藥得面臨中國及印度從原料藥到製劑的價格競爭。
還有一個趨勢是未來幾年都會是大分子藥物專利到期的高峰。相較於小分子藥的「學名藥」,生物藥品沒有真正的「學名藥」,頂多只是「相似藥」(Biosimilar),而有別於小分子藥物透過合成,生物藥品因分子量更大、更複雜,很難用合成的方式,而是以細菌或哺乳類動物的細胞當做平台,經由生物體內作用生成,只要使用不同的基因改良就可以產生不同的蛋白質,且蛋白質生成後還要進行純化,過程中包括如何找到對的東西、基因如何改良及生成物如何純化等,這些都是技術,因此生物藥品很難100%一樣。這些技術門檻反而都是台灣的優勢。
另外,我最近也發現,台灣醫生處方使用生物藥品的比例還是偏低,像是有個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生物相似藥,在國外已經很普遍採用,如美國醫生開藥的比例就有20%,但台灣可能還不到10%,中國更僅5%左右,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藥價過高,很難都採健保給付。因此開發中國家使用生物藥品的比例還低,也是未來的機會。
不過,即使台灣在蛋白質藥品有發展機會,但鄰近的大陸及南韓也很積極,像是大陸也委請國際專業顧問團隊,協助制訂生物藥品的相關法規及政策,南韓更有不少大企業進行高額的投資,如鎖定Biosimilar代工的Celltrion,目前產量已高達5萬公升,且還要繼續擴產,根據最新公司釋出的訊息,未來三到五年的訂單都沒有問題;三星集團旗下的生物科技公司近年投資也不小,台灣的動作一定要更快。
(2)問:近二年台灣資本市場的生技股價量俱揚,類股總市值不斷攀升,但市場對於泡沫化的疑慮也加深,就您看來,全球生技業這波的上漲,與2000年熱潮有何不同?需要擔心泡沫化疑慮嗎?
答:2000年那次生技業的泡沫化比較是國際的,台灣當時幾乎還沒有所謂的生技醫療股掛牌,在資本市場參與的程度不大,頂多就是1997-2000年間有一波投資高峰,如當時的太景、神隆(1789)等,因為大家投了很多錢,短期內卻還得不到預期的報酬,有些失望。不過,如果當時的投資沒有認賠出場,抱到現在的獲利也很可觀。
這次台灣生技股的高峰比較不同,因為有涉及到股票市場;我自己認為這波台灣生技股的崛起,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是生技新藥業的投資周期大概就需要十年左右,那波2000年前後的投資目前開始進入收成期。第二是兩岸關係的改變,而對台灣生技業來說,兩岸合作的意義在於大陸龐大的市場,未來兩岸即使沒有立刻展開大規模的合作,但互動改善應該還是會有一定的延續性。
當然,除了外在環境外,這十年台灣生技業進步很多,包括累積十幾年政府部門與民間部門在前段臨床的投資、法規環境、臨床試驗品質等,這都代表台灣向世界發聲的機會越來越多,再加上資本市
面對外界質疑台灣生技股過去一年漲幅過大,恐有基本面追不上的泡沫化疑慮,他認為,如果已上市櫃的生醫廠商來說,1/3有穩健的獲利基礎,1/3有堅強的產品Pipeline,但也有1/3可能相對脆弱,有泡沫化風險;講到價值最難認定的新藥族群,李鍾熙則要投資人觀察三大指標,找到真正的明日之星。
以下是接受專訪摘要:
(1)問:全球都有志一同加速發展生技產業,台灣面對的競爭與擁有的利基為何?哪些領域可能成為下個階段為台灣反攻國際的明星?
答:就我的觀察,國際藥廠對台灣的臨床試驗;新藥/新技術的前期研發及兩岸合作具備高度興趣。以臨床試驗來說,昆泰(Quintiles)全球總裁就曾親自告訴我,台灣臨床試驗做的算是全亞洲最好的,因為台灣醫生的素質很高,如台大等大型臨床試驗中心也受到國際推崇,因此希望能把很多業務移來台灣做。
另外,政府十幾年來投入在新藥及新技術的基礎研究,如很多大型的國家型計畫等,前期研究的成果豐碩。未來如果可以透過兩岸協商,讓新藥、醫材或是新技術,可以在台灣進行一、二期試驗,再到大陸進行三期,縮短兩岸上市的時間,誘因又會更大,且兩岸的合作也不會只限於新藥,更多機會可能在醫美及保健食品。
要說哪些領域是台灣未來的機會,方向當然很多,我們生技中心投入比較多資源的蛋白質藥,就是其中之一。我會看好蛋白質藥物的機會,原因有幾個,第一相較於小分子藥發展已有2、300年,生物藥品是到1970年代才開始發展,如龍頭Amgen也是最近十年才開始獲利。而現在全世界用藥的比例中,85%還是小分子藥,但生物藥品(或稱大分子藥)的出現,彌補了小分子藥所缺的部分,且跟人體的相容性比較好,因此現在全球生技產業中,蛋白質藥的成長最快。
而相較於小分子藥,蛋白質藥的製程出狀況的機會比較大,品質要求較嚴謹,進入門檻也比較高,台灣生技製藥業長期擁有品質與技術的優勢,有機會重新被凸顯,不像小分子藥得面臨中國及印度從原料藥到製劑的價格競爭。
還有一個趨勢是未來幾年都會是大分子藥物專利到期的高峰。相較於小分子藥的「學名藥」,生物藥品沒有真正的「學名藥」,頂多只是「相似藥」(Biosimilar),而有別於小分子藥物透過合成,生物藥品因分子量更大、更複雜,很難用合成的方式,而是以細菌或哺乳類動物的細胞當做平台,經由生物體內作用生成,只要使用不同的基因改良就可以產生不同的蛋白質,且蛋白質生成後還要進行純化,過程中包括如何找到對的東西、基因如何改良及生成物如何純化等,這些都是技術,因此生物藥品很難100%一樣。這些技術門檻反而都是台灣的優勢。
另外,我最近也發現,台灣醫生處方使用生物藥品的比例還是偏低,像是有個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生物相似藥,在國外已經很普遍採用,如美國醫生開藥的比例就有20%,但台灣可能還不到10%,中國更僅5%左右,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藥價過高,很難都採健保給付。因此開發中國家使用生物藥品的比例還低,也是未來的機會。
不過,即使台灣在蛋白質藥品有發展機會,但鄰近的大陸及南韓也很積極,像是大陸也委請國際專業顧問團隊,協助制訂生物藥品的相關法規及政策,南韓更有不少大企業進行高額的投資,如鎖定Biosimilar代工的Celltrion,目前產量已高達5萬公升,且還要繼續擴產,根據最新公司釋出的訊息,未來三到五年的訂單都沒有問題;三星集團旗下的生物科技公司近年投資也不小,台灣的動作一定要更快。
(2)問:近二年台灣資本市場的生技股價量俱揚,類股總市值不斷攀升,但市場對於泡沫化的疑慮也加深,就您看來,全球生技業這波的上漲,與2000年熱潮有何不同?需要擔心泡沫化疑慮嗎?
答:2000年那次生技業的泡沫化比較是國際的,台灣當時幾乎還沒有所謂的生技醫療股掛牌,在資本市場參與的程度不大,頂多就是1997-2000年間有一波投資高峰,如當時的太景、神隆(1789)等,因為大家投了很多錢,短期內卻還得不到預期的報酬,有些失望。不過,如果當時的投資沒有認賠出場,抱到現在的獲利也很可觀。
這次台灣生技股的高峰比較不同,因為有涉及到股票市場;我自己認為這波台灣生技股的崛起,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是生技新藥業的投資周期大概就需要十年左右,那波2000年前後的投資目前開始進入收成期。第二是兩岸關係的改變,而對台灣生技業來說,兩岸合作的意義在於大陸龐大的市場,未來兩岸即使沒有立刻展開大規模的合作,但互動改善應該還是會有一定的延續性。
當然,除了外在環境外,這十年台灣生技業進步很多,包括累積十幾年政府部門與民間部門在前段臨床的投資、法規環境、臨床試驗品質等,這都代表台灣向世界發聲的機會越來越多,再加上資本市
7月是台灣的生技月,今年進入第11個年頭的生技展,也將在本月18-21日起在南港展覽館擴大舉辦;一手推動台灣生技展的生技中心董事長李鍾熙(附圖)接受專訪時透露,今年的生技展規模及方向都將不同往年,且將更重與國際和大陸藥廠的媒合,目標媒合商機達到過去十年的十倍,商機媒合場次也將從去年100家跳增至600家。
說到台灣的生技產業,李鍾熙認為,過去十年台灣進步不少,但國際化程度還可持續加強,如果台灣生技業可以與國際夥伴銜接,價值就會被更凸顯。
以下是接受專訪摘要:
(1) 問:今年的生技展特色為何?期許未來台灣生技展能扮演甚麼角色?
答:相較於往年生技展給外界的觀點集中在保健食品及保養品,今年生技展會有所改變,除了新增了原料藥專區、生醫分子檢測聯盟及新藥開發區等三大區塊外,很多廠商如神隆(1789)、浩鼎、永昕、藥華等,都是首次參與;而且除了國內廠商,我們也花了很多時間去國外邀請具指標性的廠商,像是諾華、羅氏、GSK(葛蘭素)、輝瑞等都會來參加,就連以外商藥廠為主的IRPMA(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也會參與。
除了展覽外,今年也會有十場專業的研討會,像是有半天的時間是「Japan Forum」,會有日本代表團參與;比較特別的是其中有兩場是設計給專業醫生的課程,分別是CRO(臨床研究機構)及專利課程,前者由全球最大CRO業者-昆泰與台灣CRO公司合辦,後者則有美國專利專家主講,課程結束後還將給予參與的醫生在職進修的學分。
每年的生技展能有新的東西展出,固然是個重點,但更重要不是只展示給別人看,而是參展與觀展者間的媒合商機,像是國內不少藥廠如太景、藥華等,都有產品技轉給國外,而生技展就是一個管道,推動最重要的媒合,這也是我們今年努力的方向,因此前置期花了很大的力氣設立媒合平台,讓有意參加的廠商可以直接線上註冊。
以往生技展進行媒合的場次大概都是6、70場,今年希望成長10倍至600場,且其中除了希望台灣廠商與國外藥廠間媒合外,也希望兩岸廠商間的串連,甚至有些國外藥廠希望來台灣進行臨床試驗,其中可能也有與國內研究中心、醫學機構的媒合商機。
(2)問:就董事長您的觀察,目前蓬勃發展的台灣生技產業,還缺哪些能量?如何補足?
答:首先我認為台灣生技業的「國際化程度」還可以大幅加強;因為生技是個比較特別的產業,從研發到產品上市的價值鏈很長,單一公司可能都只能負責其中一塊,很少一家公司可以從頭做到尾,因此現在包括很多國際大藥廠都透過授權或購買方式,取得有些中小型公司前期研發的成果。
而對台廠來說,目前可能還不具備從頭做到尾的能力,憑良心說,因為台灣現階段還沒有全新的藥可以在美國完成三期臨床試驗,而如果想在一些先進國家進行臨床試驗,但先前沒有相關經驗,監理單位當然會比較害怕,要求比較多,審件的速度也會比較慢,這部分台灣廠商還需要長期的經驗,建立Credit(信用);而且除了臨床試驗外,完成臨床後,還要能在美國等藥業大國上市,這些都需要與國際夥伴的串聯。
台灣藥廠早期都偏學名藥廠,主要銷售也以國內市場為主,國際化程度偏低,但現在走到新藥、蛋白質藥等,更需要國際合作,只要能夠與國際夥伴銜接,台廠的價值就會更為突顯,這些我們十年前就提過,現在環境更為成熟,因為台廠已比十年前更為「有料」,更能夠吸引國際及大陸藥廠。舉個例子來說,原料藥廠神隆就非常國際化,因為市場鎖定全球,這幾年的營業額都已經超過國內歷史悠久的大型學名藥廠,國際化重要性就可以看的出來。
現在台灣的生技產業開始有些先前耕耘的的成果出來,但我覺得政府應該可以再勇敢一點。以前政府還有針對特定產業的優惠,現在我們的方向反倒比較像放由市場選擇,這個不能說不對,畢竟政府的判斷不見得都會正確,但前述方式可能對大國比較有利,因為像我們這類的國家規模,資源相對有限,如果不能集中,也不容易有足夠的力量。
更何況現在世界潮流是反過來走,連美國在半導體產業也開始集結政府的力量,集結聯盟,並進行補助;而有些國家的產業政策不見得只有補助,還有一些基礎建設,如法規環境等,這就是政府應該要做的。現在也有越來越多國家發現,國際化的腳步加速後,政府的角色反而要加重,造成政策的轉向,我們反而走回頭路,相對不夠Dynamic(動態機動)。
說到台灣的生技產業,李鍾熙認為,過去十年台灣進步不少,但國際化程度還可持續加強,如果台灣生技業可以與國際夥伴銜接,價值就會被更凸顯。
以下是接受專訪摘要:
(1) 問:今年的生技展特色為何?期許未來台灣生技展能扮演甚麼角色?
答:相較於往年生技展給外界的觀點集中在保健食品及保養品,今年生技展會有所改變,除了新增了原料藥專區、生醫分子檢測聯盟及新藥開發區等三大區塊外,很多廠商如神隆(1789)、浩鼎、永昕、藥華等,都是首次參與;而且除了國內廠商,我們也花了很多時間去國外邀請具指標性的廠商,像是諾華、羅氏、GSK(葛蘭素)、輝瑞等都會來參加,就連以外商藥廠為主的IRPMA(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也會參與。
除了展覽外,今年也會有十場專業的研討會,像是有半天的時間是「Japan Forum」,會有日本代表團參與;比較特別的是其中有兩場是設計給專業醫生的課程,分別是CRO(臨床研究機構)及專利課程,前者由全球最大CRO業者-昆泰與台灣CRO公司合辦,後者則有美國專利專家主講,課程結束後還將給予參與的醫生在職進修的學分。
每年的生技展能有新的東西展出,固然是個重點,但更重要不是只展示給別人看,而是參展與觀展者間的媒合商機,像是國內不少藥廠如太景、藥華等,都有產品技轉給國外,而生技展就是一個管道,推動最重要的媒合,這也是我們今年努力的方向,因此前置期花了很大的力氣設立媒合平台,讓有意參加的廠商可以直接線上註冊。
以往生技展進行媒合的場次大概都是6、70場,今年希望成長10倍至600場,且其中除了希望台灣廠商與國外藥廠間媒合外,也希望兩岸廠商間的串連,甚至有些國外藥廠希望來台灣進行臨床試驗,其中可能也有與國內研究中心、醫學機構的媒合商機。
(2)問:就董事長您的觀察,目前蓬勃發展的台灣生技產業,還缺哪些能量?如何補足?
答:首先我認為台灣生技業的「國際化程度」還可以大幅加強;因為生技是個比較特別的產業,從研發到產品上市的價值鏈很長,單一公司可能都只能負責其中一塊,很少一家公司可以從頭做到尾,因此現在包括很多國際大藥廠都透過授權或購買方式,取得有些中小型公司前期研發的成果。
而對台廠來說,目前可能還不具備從頭做到尾的能力,憑良心說,因為台灣現階段還沒有全新的藥可以在美國完成三期臨床試驗,而如果想在一些先進國家進行臨床試驗,但先前沒有相關經驗,監理單位當然會比較害怕,要求比較多,審件的速度也會比較慢,這部分台灣廠商還需要長期的經驗,建立Credit(信用);而且除了臨床試驗外,完成臨床後,還要能在美國等藥業大國上市,這些都需要與國際夥伴的串聯。
台灣藥廠早期都偏學名藥廠,主要銷售也以國內市場為主,國際化程度偏低,但現在走到新藥、蛋白質藥等,更需要國際合作,只要能夠與國際夥伴銜接,台廠的價值就會更為突顯,這些我們十年前就提過,現在環境更為成熟,因為台廠已比十年前更為「有料」,更能夠吸引國際及大陸藥廠。舉個例子來說,原料藥廠神隆就非常國際化,因為市場鎖定全球,這幾年的營業額都已經超過國內歷史悠久的大型學名藥廠,國際化重要性就可以看的出來。
現在台灣的生技產業開始有些先前耕耘的的成果出來,但我覺得政府應該可以再勇敢一點。以前政府還有針對特定產業的優惠,現在我們的方向反倒比較像放由市場選擇,這個不能說不對,畢竟政府的判斷不見得都會正確,但前述方式可能對大國比較有利,因為像我們這類的國家規模,資源相對有限,如果不能集中,也不容易有足夠的力量。
更何況現在世界潮流是反過來走,連美國在半導體產業也開始集結政府的力量,集結聯盟,並進行補助;而有些國家的產業政策不見得只有補助,還有一些基礎建設,如法規環境等,這就是政府應該要做的。現在也有越來越多國家發現,國際化的腳步加速後,政府的角色反而要加重,造成政策的轉向,我們反而走回頭路,相對不夠Dynamic(動態機動)。
造紙大廠永豐餘(1907)今(19)日召開股東會,承認2012年財報,並通過配發0.4元現金股利。
關於後續各事業群展望,永豐餘指出,公司正式轉型為投資控股架構後,將持續以「垂直整合、綠色環保、技術加值」為經營導向。而旗下幾項轉投資事業效益也陸續展現,包括nPulp生物製漿已進入量產階段、新藥研發之太景生技推出三個世界級新藥、RFID無線射頻也已是兩岸三地第一大製造商。
永豐餘表示,公司很早就意識到,紙業要深耕永續,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必定是未來重要的課題,也因此永豐餘成功開發出生物製漿技術,目前nPulp秸稈生物漿在揚州製漿廠已邁入關鍵性量產時刻。同時配合生物製漿量產,永豐餘旗下YFY Jupiter則以nPulp品牌,推廣生物製漿與綠色環保概念商業化產品,目前已成功吸引數家國際大廠高度關注與合作興趣。
至於旗下轉投資的小金雞太景生技,永豐餘表示,將鎖定抗感染、癌症與糖尿病併發症等領域,開發具有全球專利的小分子新藥,目前太景則已有抗生素奈諾沙星、幹細胞驅動劑布利沙福,與抗C肝病毒藥物TG-2349等三項產品。
太景生技執行長許明珠表示,奈諾沙星是太景第一個上市的藥物,這不僅是太景重要的里程碑,更證明台灣的團隊也能打造出世界級的藥物。而奈諾沙星也已向兩岸藥監單位申請藥證,預期2014年上市。根據全球最大藥品調查公司IMS Health預估,奈諾沙星全球年銷售額,最高可達12億美元。中國市場年銷售額,據估計可達10億人民幣,後市看好。另外,布利沙福與TG-2349均已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另外,永豐餘在RFID領域耕耘已10年之久。永豐餘引述中國RFID世界網的資料顯示,光是白酒類商品,每年的RFID仿偽標籤用量將在5億張以上。而永豐餘旗下的永道無線射頻,目前已是兩岸三地第一大RFID無線射頻製造商,產能全球第三,為滿足市場需求,2013年持續擴建新廠及產線,月產能可望突破1.5億枚,將能挑戰成為全球產能最大的RFID無線射頻製造商。
至於造紙本業方面,永豐餘則指出,併入華紙(1905)後,雙方積極推動整併綜效,進行資源整合,持續發揮林漿紙一貫優勢。其中,節能一直是營運重點策略,在推動汽電共生系統的環保節能管理上,受益於久堂、揚州廠汽電工程商轉,也大大節省能源成本。而未來華紙也預計在花蓮鼎豐廠導入汽電共生系統,發揮節能效益,提昇營運獲利。
家庭用紙方面,永豐餘則表示,台灣及大陸市場均有容納新產能的空間,尤其預估大陸地區至2015年消費總量將達到660萬噸,成長空間相當大,也因此永豐餘將於未來3年,在台灣及大陸增建10部生活用紙紙機,投資金額高達新台幣80億元。此外,永豐餘也將持續提升五月花、得意、柔情等品牌的市佔率和通路的精耕,強化台灣和大陸兩岸的競爭力。
工業用紙方面,永豐餘則正於揚州廠擴建年產能45萬噸的牛皮面紙機,預計2013年Q3正式投產,將推升揚州廠年產能提升至100萬噸。
永豐餘於去年正式轉型為投資控股公司後,營收為539.4億元,年成長0.88%,稅後淨利10.9億元,每股盈餘0.66元;每股現金股利則將配發0.4元,配息率約6成。
關於後續各事業群展望,永豐餘指出,公司正式轉型為投資控股架構後,將持續以「垂直整合、綠色環保、技術加值」為經營導向。而旗下幾項轉投資事業效益也陸續展現,包括nPulp生物製漿已進入量產階段、新藥研發之太景生技推出三個世界級新藥、RFID無線射頻也已是兩岸三地第一大製造商。
永豐餘表示,公司很早就意識到,紙業要深耕永續,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必定是未來重要的課題,也因此永豐餘成功開發出生物製漿技術,目前nPulp秸稈生物漿在揚州製漿廠已邁入關鍵性量產時刻。同時配合生物製漿量產,永豐餘旗下YFY Jupiter則以nPulp品牌,推廣生物製漿與綠色環保概念商業化產品,目前已成功吸引數家國際大廠高度關注與合作興趣。
至於旗下轉投資的小金雞太景生技,永豐餘表示,將鎖定抗感染、癌症與糖尿病併發症等領域,開發具有全球專利的小分子新藥,目前太景則已有抗生素奈諾沙星、幹細胞驅動劑布利沙福,與抗C肝病毒藥物TG-2349等三項產品。
太景生技執行長許明珠表示,奈諾沙星是太景第一個上市的藥物,這不僅是太景重要的里程碑,更證明台灣的團隊也能打造出世界級的藥物。而奈諾沙星也已向兩岸藥監單位申請藥證,預期2014年上市。根據全球最大藥品調查公司IMS Health預估,奈諾沙星全球年銷售額,最高可達12億美元。中國市場年銷售額,據估計可達10億人民幣,後市看好。另外,布利沙福與TG-2349均已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另外,永豐餘在RFID領域耕耘已10年之久。永豐餘引述中國RFID世界網的資料顯示,光是白酒類商品,每年的RFID仿偽標籤用量將在5億張以上。而永豐餘旗下的永道無線射頻,目前已是兩岸三地第一大RFID無線射頻製造商,產能全球第三,為滿足市場需求,2013年持續擴建新廠及產線,月產能可望突破1.5億枚,將能挑戰成為全球產能最大的RFID無線射頻製造商。
至於造紙本業方面,永豐餘則指出,併入華紙(1905)後,雙方積極推動整併綜效,進行資源整合,持續發揮林漿紙一貫優勢。其中,節能一直是營運重點策略,在推動汽電共生系統的環保節能管理上,受益於久堂、揚州廠汽電工程商轉,也大大節省能源成本。而未來華紙也預計在花蓮鼎豐廠導入汽電共生系統,發揮節能效益,提昇營運獲利。
家庭用紙方面,永豐餘則表示,台灣及大陸市場均有容納新產能的空間,尤其預估大陸地區至2015年消費總量將達到660萬噸,成長空間相當大,也因此永豐餘將於未來3年,在台灣及大陸增建10部生活用紙紙機,投資金額高達新台幣80億元。此外,永豐餘也將持續提升五月花、得意、柔情等品牌的市佔率和通路的精耕,強化台灣和大陸兩岸的競爭力。
工業用紙方面,永豐餘則正於揚州廠擴建年產能45萬噸的牛皮面紙機,預計2013年Q3正式投產,將推升揚州廠年產能提升至100萬噸。
永豐餘於去年正式轉型為投資控股公司後,營收為539.4億元,年成長0.88%,稅後淨利10.9億元,每股盈餘0.66元;每股現金股利則將配發0.4元,配息率約6成。
生技產業當紅,讓國內各產業轉進,業界表示,近期國人自行開發的新藥,如寶齡富錦的腎病新藥、太景的抗生素奈諾沙星等,都已送件申請藥證,若是順利,今年底前可望上市,引爆另一波投資熱潮。
業界指出,生技產業正夯,跨業投資潮湧現,包括電子、金融、營建、食品及鋼鐵業等,尤其電子業「毛三到四」窘境,讓許多企業都有意另謀出路,如先前投入醫材類和碩,投資隱形眼鏡製造公司晶碩,搶食高毛利的隱形眼鏡商機大餅,就是一例。另外,看好生技的大型集團,還有營建起家的潤泰集團、傳產為主的永豐餘集團、金融業的富邦金控及台灣工銀、食品業的宏亞食品、鋼鐵龍頭中鋼等,都投入生技產業。
生技產業下個高峰,業界認為,在政府強力支持、業界努力下,近期備受矚目的新藥研發成果將顯現,如寶齡富錦開發的腎病新藥Nephoxil,太景開發的抗生素新藥奈諾沙星,都已送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申請新藥查驗登記(NDA),若順利於年底前通過,即可望上市。
其中,太景的奈諾沙星更是兩岸唯一的臨床數據互認的指標案件,業界指出,年底前若有新藥順利上市,將激勵各產業界加碼投入,創造另一波生技投資熱。
業界指出,生技產業正夯,跨業投資潮湧現,包括電子、金融、營建、食品及鋼鐵業等,尤其電子業「毛三到四」窘境,讓許多企業都有意另謀出路,如先前投入醫材類和碩,投資隱形眼鏡製造公司晶碩,搶食高毛利的隱形眼鏡商機大餅,就是一例。另外,看好生技的大型集團,還有營建起家的潤泰集團、傳產為主的永豐餘集團、金融業的富邦金控及台灣工銀、食品業的宏亞食品、鋼鐵龍頭中鋼等,都投入生技產業。
生技產業下個高峰,業界認為,在政府強力支持、業界努力下,近期備受矚目的新藥研發成果將顯現,如寶齡富錦開發的腎病新藥Nephoxil,太景開發的抗生素新藥奈諾沙星,都已送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申請新藥查驗登記(NDA),若順利於年底前通過,即可望上市。
其中,太景的奈諾沙星更是兩岸唯一的臨床數據互認的指標案件,業界指出,年底前若有新藥順利上市,將激勵各產業界加碼投入,創造另一波生技投資熱。
兩岸新藥合作,永豐餘搶得頭香。永豐餘集團轉投資新藥公司太景生技,其董事長暨執行長許明珠昨(16)日表示,太景抗生素新藥「奈諾沙星」同步完成兩岸新藥申請作業,未來將在台灣建廠,成立全球生產基地。
永豐餘為太景生技大股東,目前泛永豐餘持有太景約36%,大股東還有國發基金、中華開發等,許明珠表示,太景一路走來十幾年,她最感謝永豐餘總裁何壽川一路相挺、不離不棄。
她透露,該藥品為「兩岸臨床互認」首例,也是國內藥廠目前唯一特例,近期在兩岸互認臨床數據後,將召開共同審查會議,後由兩岸藥政機關各自發出藥證,前後不超過一個月,最快明年中即可望兩岸上市。太景為開曼公司,近日準備回台掛牌。
奈諾沙星為「兩岸指標案件」,是在「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的基礎上,透過國際醫藥審查協和法規(ICH)並以特例的方式,互相認可對方的臨床結果。
太景在兩岸共收1,380個病人,未來將以兩岸共同收案的結果召開審查會議,甚至共同宣布核准藥證,和一般「多國多中心」的區域性臨床試驗不同,而是真正兩岸各自做出的數據,被對方納入彼此收案受試結果,並用這個結果作為審查依據。
許明珠說,奈諾沙星是一個全新的抗生素藥物,在中國大陸也是1.1類新藥,從臨床結果看來,較大陸絕大多數的已上市的藥物效果都好;目前大陸市場上,較為知名的抗生素為拜耳製造的莫西沙星及浙江醫藥的左旋沙星,兩個市場規模各為人民幣13億及8億元,太景的藥每年至少可以瓜分至少人民幣10億元市場。
許明珠指出,目前奈諾沙星共有11個專利,並保護到2029年,全球已經有超過140個專利,當初太景技轉自寶鹼僅有三個專利,其餘都是自己努力得來。未來,太景也規劃在台灣建廠生產,並布局多個發展中國家,進軍全球市場。
永豐餘為太景生技大股東,目前泛永豐餘持有太景約36%,大股東還有國發基金、中華開發等,許明珠表示,太景一路走來十幾年,她最感謝永豐餘總裁何壽川一路相挺、不離不棄。
她透露,該藥品為「兩岸臨床互認」首例,也是國內藥廠目前唯一特例,近期在兩岸互認臨床數據後,將召開共同審查會議,後由兩岸藥政機關各自發出藥證,前後不超過一個月,最快明年中即可望兩岸上市。太景為開曼公司,近日準備回台掛牌。
奈諾沙星為「兩岸指標案件」,是在「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的基礎上,透過國際醫藥審查協和法規(ICH)並以特例的方式,互相認可對方的臨床結果。
太景在兩岸共收1,380個病人,未來將以兩岸共同收案的結果召開審查會議,甚至共同宣布核准藥證,和一般「多國多中心」的區域性臨床試驗不同,而是真正兩岸各自做出的數據,被對方納入彼此收案受試結果,並用這個結果作為審查依據。
許明珠說,奈諾沙星是一個全新的抗生素藥物,在中國大陸也是1.1類新藥,從臨床結果看來,較大陸絕大多數的已上市的藥物效果都好;目前大陸市場上,較為知名的抗生素為拜耳製造的莫西沙星及浙江醫藥的左旋沙星,兩個市場規模各為人民幣13億及8億元,太景的藥每年至少可以瓜分至少人民幣10億元市場。
許明珠指出,目前奈諾沙星共有11個專利,並保護到2029年,全球已經有超過140個專利,當初太景技轉自寶鹼僅有三個專利,其餘都是自己努力得來。未來,太景也規劃在台灣建廠生產,並布局多個發展中國家,進軍全球市場。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局長康照洲昨(16)日表示,未來兩岸將透過太景奈諾沙星案例,打造兩岸醫藥衛生合作新藥領域的「高速公路」,並期待可以由台灣帶領兩岸向全球市場進軍。
永豐餘集團轉投資的新藥公司太景生技,昨天由執行長許明珠宣布,旗下抗生素新藥已經正式完成兩岸新藥藥證申請作業,並為兩岸臨床結果互認首例,不僅是當前唯一案例,也是兩岸新藥合作的特例。
康照洲昨天證實,TFDA已經收到太景申請的案件,且兩岸的醫藥品查驗中心(CDE)正緊鑼密鼓進行查核臨床數據,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召開兩岸新藥共同審查會議,確認該藥物臨床結果,如果順利,希望開兩次會議後,即可以兩岸醫藥品合作架構下,以個別核准、共同宣布該藥品在兩岸上市。
太景為兩岸新藥臨床結果互認特例,康照洲解釋,太景的例子是在兩年前兩岸簽署的「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底下,以國際臨床法規協和組織(ICH)標準,透過實際案件一步步向前推進,中間確實遇到部分障礙,現在不僅開出一條,也正式開上一部車。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疾呼兩岸應該訂定醫藥合作機制。
永豐餘集團轉投資的新藥公司太景生技,昨天由執行長許明珠宣布,旗下抗生素新藥已經正式完成兩岸新藥藥證申請作業,並為兩岸臨床結果互認首例,不僅是當前唯一案例,也是兩岸新藥合作的特例。
康照洲昨天證實,TFDA已經收到太景申請的案件,且兩岸的醫藥品查驗中心(CDE)正緊鑼密鼓進行查核臨床數據,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召開兩岸新藥共同審查會議,確認該藥物臨床結果,如果順利,希望開兩次會議後,即可以兩岸醫藥品合作架構下,以個別核准、共同宣布該藥品在兩岸上市。
太景為兩岸新藥臨床結果互認特例,康照洲解釋,太景的例子是在兩年前兩岸簽署的「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底下,以國際臨床法規協和組織(ICH)標準,透過實際案件一步步向前推進,中間確實遇到部分障礙,現在不僅開出一條,也正式開上一部車。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疾呼兩岸應該訂定醫藥合作機制。
立法委員廖國棟表示,院版生技產業發展條例,將列入下周經濟委員會審查,並可望過關。包括在台研發上市新藥及新醫材獲高額健保核價、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放寬至二類醫材,初估逾百家生醫公司受惠,太景的奈諾沙星將成為大贏家。
此起被列為生醫產業最大利多的政策,在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力推要在5月底前過關,據了解,經濟委員會將在下周一、三、四開會審查,今(17)日議題就會排定何時討論。廖國棟說,行政院已提出修訂版本,主要是新藥(含療效新藥)的健保核價和優惠條例適用至二類醫材。
備受關注的33項生醫產業政策,是在去年8月31日由當時的行政院院長陳?、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共同背書,要在3年內完全執行。
除了本土藥廠研發獲認證的新藥將享有高額保健給付,新療效新藥的定義也擴大至新適應症、降低副作用、改善療效強度、改善療效時間或改變使用劑量等新藥,由於都將享有稅賦和健保價優惠,而讓長期飽受健保砍價的國內藥廠認為是「救命丹」。
另外,由於國內二類醫材約占全部業者的49%,生技新藥條例適用範圍預計將放寬至需要臨床、侵入性、高附加價值的二類醫材中,也讓血糖機、骨材、骨填充材料、導管、隱形眼鏡等都有機會受惠,被視為是產業的大利多。
法人認為,若生技產業發展條例能順利進入經濟委員會審查並過關,將啟動生醫產業的大能量。而太景奈諾沙星是小分子新藥,其潛在適應症包括社區性肺炎、糖尿病足、複雜性皮膚組織感染、嚴重院內感染等疾病,預估明年初即可望取得藥證,也將開啟本土第一個開發的新藥獲健保價補助的案例。
此起被列為生醫產業最大利多的政策,在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力推要在5月底前過關,據了解,經濟委員會將在下周一、三、四開會審查,今(17)日議題就會排定何時討論。廖國棟說,行政院已提出修訂版本,主要是新藥(含療效新藥)的健保核價和優惠條例適用至二類醫材。
備受關注的33項生醫產業政策,是在去年8月31日由當時的行政院院長陳?、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共同背書,要在3年內完全執行。
除了本土藥廠研發獲認證的新藥將享有高額保健給付,新療效新藥的定義也擴大至新適應症、降低副作用、改善療效強度、改善療效時間或改變使用劑量等新藥,由於都將享有稅賦和健保價優惠,而讓長期飽受健保砍價的國內藥廠認為是「救命丹」。
另外,由於國內二類醫材約占全部業者的49%,生技新藥條例適用範圍預計將放寬至需要臨床、侵入性、高附加價值的二類醫材中,也讓血糖機、骨材、骨填充材料、導管、隱形眼鏡等都有機會受惠,被視為是產業的大利多。
法人認為,若生技產業發展條例能順利進入經濟委員會審查並過關,將啟動生醫產業的大能量。而太景奈諾沙星是小分子新藥,其潛在適應症包括社區性肺炎、糖尿病足、複雜性皮膚組織感染、嚴重院內感染等疾病,預估明年初即可望取得藥證,也將開啟本土第一個開發的新藥獲健保價補助的案例。
太景生技奈諾沙新藥已在兩岸進行新藥查驗登記(NDA)申請,在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和中國藥監局(SFDA)將搶登首發藥證機構下,太景執行長許明珠表示,預估兩岸藥證批准時間差距不到1個月,2014年上半年可望取得藥證,為兩岸衛生合作建立首座里程碑。
生醫業指出,由於太景是在3月28日向TFDA送件,比中國大陸在4月27日向SFDA送件時間約提早1個月,有機會率先核發藥證。
不過,奈諾沙星因可獲國內健保高額補助,須要做健保核價下,以國內健保核價時程,至少要3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在醫療院所銷售。反觀中國則是藥證通過,則可馬上先銷售再申請列入醫保目錄,因此奈諾沙星的上市第一針,一般預計會先適用「大陸同胞」。
許明珠表示,奈諾沙星應用於社區型肺炎口服劑型,該藥品在中國的潛在市場預期將有13億人民幣規模,先前已將大陸的生產、銷售授權浙江醫藥集團,除了取得授權金800萬美元外,上市後可依淨銷售額拆7~11%的銷售收入。
另外,台灣市場則委由美時製藥代工,目前太景也規劃奈諾沙星順利在台灣取得藥證後,將以該相關數據向東南亞和東歐等市場申請藥證,可能也會委託美時生產。
由於奈諾沙星成功建構兩岸醫藥合作模式,許明珠表示,確實已有不少國外藥廠希望與太景合作在大陸布局,不過現階段太景是專注於NCE(新成份新藥)研發,除了新一代超級抗生素奈諾沙星外,幹細胞驅動劑布利沙福(TG-0054)及治療C肝的TG-2349,將陸續進入兩岸臨床。
許明珠表示,布利沙福(TG-0054)、TG-2349已進入美國FDA的二期臨床階段,目前布利沙福也取得CFDA 1.1類新藥的臨床試驗許可,將直接進入中國SFDA二期臨床,台灣也正向TFDA申請IND中。
至於在美國二期臨床的TG-2349,台灣也將由台大主導,參與美國臨床試驗,而中國也將提出IND申請。
許明珠說,太景維持每3~4年有一個藥物申請美國IND的效率,目前還有兩個抗感染及糖尿病候選藥物研發中。
太景明年營運將啟動成長機制,近期內將申請公開發行並登錄興櫃,市場估計,最快年底前有機會正式上櫃,預計也將成為首家每股發行面額不採10元的上市櫃公司。
生醫業指出,由於太景是在3月28日向TFDA送件,比中國大陸在4月27日向SFDA送件時間約提早1個月,有機會率先核發藥證。
不過,奈諾沙星因可獲國內健保高額補助,須要做健保核價下,以國內健保核價時程,至少要3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在醫療院所銷售。反觀中國則是藥證通過,則可馬上先銷售再申請列入醫保目錄,因此奈諾沙星的上市第一針,一般預計會先適用「大陸同胞」。
許明珠表示,奈諾沙星應用於社區型肺炎口服劑型,該藥品在中國的潛在市場預期將有13億人民幣規模,先前已將大陸的生產、銷售授權浙江醫藥集團,除了取得授權金800萬美元外,上市後可依淨銷售額拆7~11%的銷售收入。
另外,台灣市場則委由美時製藥代工,目前太景也規劃奈諾沙星順利在台灣取得藥證後,將以該相關數據向東南亞和東歐等市場申請藥證,可能也會委託美時生產。
由於奈諾沙星成功建構兩岸醫藥合作模式,許明珠表示,確實已有不少國外藥廠希望與太景合作在大陸布局,不過現階段太景是專注於NCE(新成份新藥)研發,除了新一代超級抗生素奈諾沙星外,幹細胞驅動劑布利沙福(TG-0054)及治療C肝的TG-2349,將陸續進入兩岸臨床。
許明珠表示,布利沙福(TG-0054)、TG-2349已進入美國FDA的二期臨床階段,目前布利沙福也取得CFDA 1.1類新藥的臨床試驗許可,將直接進入中國SFDA二期臨床,台灣也正向TFDA申請IND中。
至於在美國二期臨床的TG-2349,台灣也將由台大主導,參與美國臨床試驗,而中國也將提出IND申請。
許明珠說,太景維持每3~4年有一個藥物申請美國IND的效率,目前還有兩個抗感染及糖尿病候選藥物研發中。
太景明年營運將啟動成長機制,近期內將申請公開發行並登錄興櫃,市場估計,最快年底前有機會正式上櫃,預計也將成為首家每股發行面額不採10元的上市櫃公司。
太景生技近日宣布新一代超級抗生素奈諾沙星已同步申請兩岸藥證,預計明年上半年將可取得。該公司經營團隊也表示,近期內將申請公開發行並登錄興櫃,市場估計,最快年底前有機會正式上櫃,預計也將成為首家每股發行面額不採10元的上市櫃公司。
太景成立於2001年,主要投資股東包括國發基金、永豐餘(1907)集團、開發工銀、新壽、國壽、中鋼(2002)、台糖、上智生技創投等,2008年完成太景台灣與太景開曼的換股,目前以太景醫藥研發控股(太景開曼)做為首次公開發行的法律主體,最新發行股份為6.34億股,且因屬海外企業來台掛牌,將不受面額10元的限制,每股面額訂為美元0.001元。一旦上櫃,有機會成為台灣掛牌公司首家不採行面額10元的首例。
相較於其他新藥廠,太景主要專注NCE(新成份新藥)研發,目前手上3個產品Pipeline,包括新一代超級抗生素奈諾沙星、幹細胞驅動劑布利沙福及治療C肝的TG-2349。執行長許明珠表示,奈諾沙星應用於社區型肺炎口服劑型,兩岸已同步申請藥證,預計明年上半年可望取得,該藥品在中國的潛在市場預期將有10億人民幣規模,先前已授權浙江醫藥集團,除取得授權金800萬美元外,上市後可依淨銷售額拆7-11%的銷售收入。
除了中國市場外,許明珠指出,先前美國FDA從嚴規範肺炎抗生素的臨床試驗,但很多抗藥性的疾病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因而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8、9月簽署了一個名為「GAIN」的法案,明確規定將給予治療抗藥性感染疾病延長的專賣保護期及快速審查通道,太景也將以在兩岸進行的臨床試驗數據,爭取在歐美市場的有利授權條件。
在幹細胞驅動劑部分,太景目前已在歐美執行骨髓幹細胞移植的臨床二期,另在化療促敏方面,也已取得中國IND(人體臨床試驗)許可,將用於血癌病人、並直接進入臨床IIa,台灣也正向TFDA申請IND中。
C肝用藥部分,許明珠說,全球約有1.6億的病患,且1/4在中國,加上近年C肝病患成長率高於B肝,引發官方關注。而現行C肝治療多搭配干擾素,通常會出現貧血、類感冒等副作用,該藥物的特性在於一天僅需服藥一次,且用量也可較現行其他對比用藥少掉許多,目前已在美國進入IIa臨床試驗,且台灣也將由台大主導,參與美國臨床試驗。另中國也將提出IND申請。
許明珠說,太景過去都維持每3-4年有一個藥物申請美國IND的效率,目前還有兩個抗感染及糖尿病候選藥物研發中,在已建立起新藥研發技術平台及中國新藥臨床試驗、註冊的經驗下,未來時程可望更為縮短。
太景財務長詹孟恭也說,該公司預計近期申請公開發行,並辦理登錄興櫃。市場估計,因該公司屬海外企業來台掛牌,最快年底前有機會正式上櫃。
太景成立於2001年,主要投資股東包括國發基金、永豐餘(1907)集團、開發工銀、新壽、國壽、中鋼(2002)、台糖、上智生技創投等,2008年完成太景台灣與太景開曼的換股,目前以太景醫藥研發控股(太景開曼)做為首次公開發行的法律主體,最新發行股份為6.34億股,且因屬海外企業來台掛牌,將不受面額10元的限制,每股面額訂為美元0.001元。一旦上櫃,有機會成為台灣掛牌公司首家不採行面額10元的首例。
相較於其他新藥廠,太景主要專注NCE(新成份新藥)研發,目前手上3個產品Pipeline,包括新一代超級抗生素奈諾沙星、幹細胞驅動劑布利沙福及治療C肝的TG-2349。執行長許明珠表示,奈諾沙星應用於社區型肺炎口服劑型,兩岸已同步申請藥證,預計明年上半年可望取得,該藥品在中國的潛在市場預期將有10億人民幣規模,先前已授權浙江醫藥集團,除取得授權金800萬美元外,上市後可依淨銷售額拆7-11%的銷售收入。
除了中國市場外,許明珠指出,先前美國FDA從嚴規範肺炎抗生素的臨床試驗,但很多抗藥性的疾病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因而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8、9月簽署了一個名為「GAIN」的法案,明確規定將給予治療抗藥性感染疾病延長的專賣保護期及快速審查通道,太景也將以在兩岸進行的臨床試驗數據,爭取在歐美市場的有利授權條件。
在幹細胞驅動劑部分,太景目前已在歐美執行骨髓幹細胞移植的臨床二期,另在化療促敏方面,也已取得中國IND(人體臨床試驗)許可,將用於血癌病人、並直接進入臨床IIa,台灣也正向TFDA申請IND中。
C肝用藥部分,許明珠說,全球約有1.6億的病患,且1/4在中國,加上近年C肝病患成長率高於B肝,引發官方關注。而現行C肝治療多搭配干擾素,通常會出現貧血、類感冒等副作用,該藥物的特性在於一天僅需服藥一次,且用量也可較現行其他對比用藥少掉許多,目前已在美國進入IIa臨床試驗,且台灣也將由台大主導,參與美國臨床試驗。另中國也將提出IND申請。
許明珠說,太景過去都維持每3-4年有一個藥物申請美國IND的效率,目前還有兩個抗感染及糖尿病候選藥物研發中,在已建立起新藥研發技術平台及中國新藥臨床試驗、註冊的經驗下,未來時程可望更為縮短。
太景財務長詹孟恭也說,該公司預計近期申請公開發行,並辦理登錄興櫃。市場估計,因該公司屬海外企業來台掛牌,最快年底前有機會正式上櫃。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