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生醫材料(上)公司新聞
由於前任金總理事長施俊吉升任副閣揆,改由現任證交所董事長許璋瑤接棒出任金總理事長,對此金總昨日召開會員代表大會及理事會完成所有選任程序,並確定由現任秘書長吳當傑續任秘書長職務,許璋瑤並在監事會召集人趙揚清見證下,和現任的代理理事長黃調貴完成交接。
許璋瑤表示,金融總會在過去幾任理事長帶領下,已奠定良好基礎,對於未來金總理事長工作,他希望強化金融業界與政府機關協調溝通,提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服務業效能,達到活絡經濟、普惠金融,創造產業與金融業的雙贏。
金融總會昨日召開的臨時會員代表大會,也同時補選出5席「候補理事」,分別為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泰安產險董事長李松季、統一證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林寬成、保險經紀人公會理事長鄭祥人,及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李滿治。
據了解,許璋瑤出任金總理事長一案,早在11月就已確定,但由於補選等程序,一直拖到昨日才完成,歷時快2個月。
許璋瑤表示,金融總會在過去幾任理事長帶領下,已奠定良好基礎,對於未來金總理事長工作,他希望強化金融業界與政府機關協調溝通,提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服務業效能,達到活絡經濟、普惠金融,創造產業與金融業的雙贏。
金融總會昨日召開的臨時會員代表大會,也同時補選出5席「候補理事」,分別為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泰安產險董事長李松季、統一證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林寬成、保險經紀人公會理事長鄭祥人,及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李滿治。
據了解,許璋瑤出任金總理事長一案,早在11月就已確定,但由於補選等程序,一直拖到昨日才完成,歷時快2個月。
台生材(6649)為國內少數具自主研發能力的高階醫材公司,8月29日登錄興櫃,成為生醫股生力軍,其獨家研發的泡沫式人工腦膜預期年底取得台灣上市許可,明年有望在美上市,搶攻全球腦科市場商機。
台生材總經理廖俊仁出身工研院,扮演公司研發靈魂人物,著眼現行腦科手術割開的腦膜即使經過精密縫合,仍無法避免腦液滲漏,病患暴露高感染風險,技術上面臨極大瓶頸,因此聚焦泡沫式人工腦膜研發。
廖俊仁表示,泡沫式人工腦膜為國內自主研發「從無到有」的創新產品,歷經八年才研發成功,以膠原蛋白為基本材質,和腦部具備很高的生物相容性,同時透過二氧化碳儲存在高壓鋼瓶內,使用時就如噴髮膠一般方便。
該產品的獨門技術在於,二氧化碳會隨壓力不同而改變酸鹼值,儲存在高壓鋼瓶內為酸性,恰好適合膠原蛋白溶解,而噴出後瞬間壓力釋放,二氧化碳又回歸到中性,正好有利膠原蛋白在腦部表面凝固,如此「神奇」的組合可說是該產品得以研發成功的最大突破,也因此獲得全球性專利,對國外競爭者樹立起高牆。
同時,該公司表示,其設計一罐用量可抵傳統人工腦膜二片,加上為膜膠合一,未來產品單價將比傳統產品高出許多,種種優勢,都有利後續爭取高額國際授權。
據估計,全球腦膜等軟組織修復商機每年上看16億美元(約新台幣486億元),台生材日前已啟動台灣及美國的核准申請,目前正在二地審查中。
預期年底前取得台灣TFDA上市許可,明年獲得美國FDA核准,緊接啟動歐盟上市申請,完成全球性策略布局。
台生材總經理廖俊仁出身工研院,扮演公司研發靈魂人物,著眼現行腦科手術割開的腦膜即使經過精密縫合,仍無法避免腦液滲漏,病患暴露高感染風險,技術上面臨極大瓶頸,因此聚焦泡沫式人工腦膜研發。
廖俊仁表示,泡沫式人工腦膜為國內自主研發「從無到有」的創新產品,歷經八年才研發成功,以膠原蛋白為基本材質,和腦部具備很高的生物相容性,同時透過二氧化碳儲存在高壓鋼瓶內,使用時就如噴髮膠一般方便。
該產品的獨門技術在於,二氧化碳會隨壓力不同而改變酸鹼值,儲存在高壓鋼瓶內為酸性,恰好適合膠原蛋白溶解,而噴出後瞬間壓力釋放,二氧化碳又回歸到中性,正好有利膠原蛋白在腦部表面凝固,如此「神奇」的組合可說是該產品得以研發成功的最大突破,也因此獲得全球性專利,對國外競爭者樹立起高牆。
同時,該公司表示,其設計一罐用量可抵傳統人工腦膜二片,加上為膜膠合一,未來產品單價將比傳統產品高出許多,種種優勢,都有利後續爭取高額國際授權。
據估計,全球腦膜等軟組織修復商機每年上看16億美元(約新台幣486億元),台生材日前已啟動台灣及美國的核准申請,目前正在二地審查中。
預期年底前取得台灣TFDA上市許可,明年獲得美國FDA核准,緊接啟動歐盟上市申請,完成全球性策略布局。
台灣生醫材料(簡稱台生材)為國內少數具自主研發能力的高階醫材公司,8月29日登錄興櫃,成為生醫股生力軍,其獨家研發的泡沫式人工腦膜有望搶攻全球每年逾16億美元(約新台幣486億元)的潛力市場。
台生材預期年底取得台灣上市許可,明年有望在美上市,挑戰全球最大腦科市場。
台生材總經理廖俊仁出身工研院,扮演公司研發靈魂人物,著眼先行腦科手術面臨最大瓶頸,即割開的腦膜即使經過精密縫合,仍無法避免腦液滲漏,病患暴露高感染風險,因此聚焦泡沫式人工腦膜研發。
廖俊仁表示,泡沫式人工腦膜為國內自主研發「從無到有」的創新產品,歷經八年才研發成功,以膠原蛋白為基本材質,和腦部具備很高的生物相容性,同時透過二氧化碳儲存在高壓鋼瓶內,使用時就如噴髮膠一般方便。
該產品的獨門絕技在於,二氧化碳會隨壓力不同而改變酸鹼值。
儲存在高壓鋼瓶內為酸性,恰好適合膠原蛋白溶解,而噴出後瞬間壓力釋放,二氧化碳又回歸到中性,正好有利膠原蛋白在腦部表面凝固,如此「神奇」的組合可說是該產品得以研發成功的最大突破,也因此獲得全球性專利,對國外競爭者樹立起高牆。
據了解,目前全球最大的人工腦膜廠為Integra,在美市占高達四成,該公司先前已併購腦膜縫合的膠水廠商,但售價相當高,加起來約5萬元,且即使塗抹膠水,也不見得百分之百達到防止滲漏的功能。
而台生材的泡沫式人工腦膜則可以克服上述所有缺點,也由於其設計一罐用量可抵傳統人工腦膜二片,加上為膜膠合一,未來產品單價將比傳統產品高出許多,種種優勢,都有利後續爭取高額國際授權。
據估計,全球腦膜等軟組織修復商機每年上看16億美元(約新台幣486億元),為台生材未來搶攻的目標市場。
日前已啟動台灣及美國的核准申請,正在二地審查中,預期年底前取得台灣TFDA上市許可,明年獲得美國FDA核准,緊接申請歐盟上市,完成全球性策略布局。
台生材預期年底取得台灣上市許可,明年有望在美上市,挑戰全球最大腦科市場。
台生材總經理廖俊仁出身工研院,扮演公司研發靈魂人物,著眼先行腦科手術面臨最大瓶頸,即割開的腦膜即使經過精密縫合,仍無法避免腦液滲漏,病患暴露高感染風險,因此聚焦泡沫式人工腦膜研發。
廖俊仁表示,泡沫式人工腦膜為國內自主研發「從無到有」的創新產品,歷經八年才研發成功,以膠原蛋白為基本材質,和腦部具備很高的生物相容性,同時透過二氧化碳儲存在高壓鋼瓶內,使用時就如噴髮膠一般方便。
該產品的獨門絕技在於,二氧化碳會隨壓力不同而改變酸鹼值。
儲存在高壓鋼瓶內為酸性,恰好適合膠原蛋白溶解,而噴出後瞬間壓力釋放,二氧化碳又回歸到中性,正好有利膠原蛋白在腦部表面凝固,如此「神奇」的組合可說是該產品得以研發成功的最大突破,也因此獲得全球性專利,對國外競爭者樹立起高牆。
據了解,目前全球最大的人工腦膜廠為Integra,在美市占高達四成,該公司先前已併購腦膜縫合的膠水廠商,但售價相當高,加起來約5萬元,且即使塗抹膠水,也不見得百分之百達到防止滲漏的功能。
而台生材的泡沫式人工腦膜則可以克服上述所有缺點,也由於其設計一罐用量可抵傳統人工腦膜二片,加上為膜膠合一,未來產品單價將比傳統產品高出許多,種種優勢,都有利後續爭取高額國際授權。
據估計,全球腦膜等軟組織修復商機每年上看16億美元(約新台幣486億元),為台生材未來搶攻的目標市場。
日前已啟動台灣及美國的核准申請,正在二地審查中,預期年底前取得台灣TFDA上市許可,明年獲得美國FDA核准,緊接申請歐盟上市,完成全球性策略布局。
櫃買市場上周強勢走高,日K線拉出連9紅,周K線連2紅,8月來到上周五(25日)櫃買指數累計僅小跌0.73%,本周四(31日)將收月K線有機會挑戰連4紅。元太(8069)、金居(8358)、頎邦(6147)等11檔,外資上周買超逾千張題材股,本周走勢持續受到注目。
上周外資在櫃買市場小幅賣超1.56億元,不過本土兩法人加碼化解市場賣壓,櫃買指數上周五收高138.15點,周指數大漲2.81點(漲幅達2.08%),而且是8月15日以來日K線連九紅,投信以及自營商上周各買超28.7億元、9.28億元,使得三大法人周淨買超金額有10.58億元,而三大法人8月來累計淨賣超部位也縮減為32.25億元。
檢視外資上周共買超逾千張的上櫃股達11檔,元太8,885張居首位,金居、頎邦、欣銓、晶采等各為3,852張、3,363張、2,577張、2,002張,其餘依序還有:新普(1,303張)、合晶(1,278張)、大江(1,216張)、良維(1,179張)、明安(1,142張)、台燿(1,089張)等;元太、明安及大江等上周五股價各上揚5.24%、3.86%、1.14%,其餘大致維持高檔震盪,相關外資買超股的本周走勢持續受到市場關注。
櫃買市場本周增添台灣生醫材料公司(6649),將在周二興櫃買賣,台生材興櫃參考價格是68元,主辦及協辦券商為元大證券與富邦證券;該公司聚焦於高階植入式醫療器材產品研發,截至7月自結營收114萬元,稅前虧損2,420萬元,每股虧損0.81元。
日盛投信小而美基金經理人趙憲成分析指出,主要經濟體通膨仍低,基本上不存在大幅縮表或快速升息的條件,市場資金依舊寬鬆,FED將在9月宣布啟動縮減資產負債表,12月升息1碼,短期並未有實質利空出現,指數將維持區間,中小型個股表現機會較大。
趙憲成表示,電子股可留意營收與季報優於預期,自動化與AI,雲端大數據包括4G、5G、Datacenter、物連網等,半導體,蘋果實質受惠概念股,如雙鏡頭、AMOLED18:9面板、3DSensing等;傳產股可留意低基期且營收年變動率轉成長族群,汽車零組件以及新台商中概收成股。
上周外資在櫃買市場小幅賣超1.56億元,不過本土兩法人加碼化解市場賣壓,櫃買指數上周五收高138.15點,周指數大漲2.81點(漲幅達2.08%),而且是8月15日以來日K線連九紅,投信以及自營商上周各買超28.7億元、9.28億元,使得三大法人周淨買超金額有10.58億元,而三大法人8月來累計淨賣超部位也縮減為32.25億元。
檢視外資上周共買超逾千張的上櫃股達11檔,元太8,885張居首位,金居、頎邦、欣銓、晶采等各為3,852張、3,363張、2,577張、2,002張,其餘依序還有:新普(1,303張)、合晶(1,278張)、大江(1,216張)、良維(1,179張)、明安(1,142張)、台燿(1,089張)等;元太、明安及大江等上周五股價各上揚5.24%、3.86%、1.14%,其餘大致維持高檔震盪,相關外資買超股的本周走勢持續受到市場關注。
櫃買市場本周增添台灣生醫材料公司(6649),將在周二興櫃買賣,台生材興櫃參考價格是68元,主辦及協辦券商為元大證券與富邦證券;該公司聚焦於高階植入式醫療器材產品研發,截至7月自結營收114萬元,稅前虧損2,420萬元,每股虧損0.81元。
日盛投信小而美基金經理人趙憲成分析指出,主要經濟體通膨仍低,基本上不存在大幅縮表或快速升息的條件,市場資金依舊寬鬆,FED將在9月宣布啟動縮減資產負債表,12月升息1碼,短期並未有實質利空出現,指數將維持區間,中小型個股表現機會較大。
趙憲成表示,電子股可留意營收與季報優於預期,自動化與AI,雲端大數據包括4G、5G、Datacenter、物連網等,半導體,蘋果實質受惠概念股,如雙鏡頭、AMOLED18:9面板、3DSensing等;傳產股可留意低基期且營收年變動率轉成長族群,汽車零組件以及新台商中概收成股。
上周五櫃買指數收紅,周線連二紅,興櫃市場則有一檔成交量破2萬張。上周成交量最大的前三名為巧新科技(1563)、鑫品生醫(4170),以及榮科(4989)。而近一周成交量最大的十檔股票中,以電機機械與生技醫療業各占三檔最多,其餘則無顯著族群性。
上周由巧新科技冠軍三連霸,成交量有27,820張,不過股價是從94.23元下跌90.09元,價跌量增;亞軍鑫品生醫成交量5,766張,股價從39.60元上漲至40.79元;第三名的榮科成交量則有5,690張,股價從36.57元小跌至36.08元。
上周成交量前十名中,變動非常少,僅有兩檔是新進榜,包括全球傳動(4540),以及泰和生技(6467)。從股價來看,全球傳動是價漲量增,從30.53元上漲至36.28元,上周漲幅高達18.8%;泰和生技則是從11.91元下跌至10.08元,呈現價跌量增。
本周有一家公司登錄興櫃,台生材(6649)主要聚焦高階植入式醫療器材產品研發、製造及銷售,興櫃認購價格訂為每股68元。
上周由巧新科技冠軍三連霸,成交量有27,820張,不過股價是從94.23元下跌90.09元,價跌量增;亞軍鑫品生醫成交量5,766張,股價從39.60元上漲至40.79元;第三名的榮科成交量則有5,690張,股價從36.57元小跌至36.08元。
上周成交量前十名中,變動非常少,僅有兩檔是新進榜,包括全球傳動(4540),以及泰和生技(6467)。從股價來看,全球傳動是價漲量增,從30.53元上漲至36.28元,上周漲幅高達18.8%;泰和生技則是從11.91元下跌至10.08元,呈現價跌量增。
本周有一家公司登錄興櫃,台生材(6649)主要聚焦高階植入式醫療器材產品研發、製造及銷售,興櫃認購價格訂為每股68元。
不讓新藥開發專美於前,近年國內創新醫材也陸續在國際市場爭光,繼益安生醫開發的腹腔鏡影像清晰、縫合2項器材取得美國FDA上市許可,目前正洽談授權外;安盟生技去年也獲得中國創新創業黑馬大賽醫療行業冠軍,開啟國內先例。
另外,博錸開發的晶元磁片為基礎的多元檢測技術平台,9月授權日本三井集團旗下電化生研Denka Seiken公司,第一筆的簽約金和授權技術訓練與諮詢費用合計為100萬美元。
2015年1月才創立的安盟生技,開發的OCT技術平臺和醫療影像分析系統,是以臺大光電所教授黃升龍的晶體光纖寬頻光源技術為核心,其產品廣泛應用于腫瘤檢測、醫學美容檢測等領域。
安盟去年在中國規模最大的「創新成長企業投融資選拔大賽-黑馬大賽」中,擊敗兩岸好手,獲得醫療產業組年度總冠軍。執行長林群倫表示,這個大賽的融資很誘人,一下子就能募及龐大的資金,但因無法了解股東背景,安盟後來沒接受資金挹注。
不過,由於產品具利基,安盟今年2月增資1,008萬美元計畫,吸引緯創資通、聯訊創投、永豐和華南金控創投參與投資。該資金將主要用於第2代產品機器手臂式高解析斷層掃描儀的開發,以及與美國知名癌症醫院的臨床實驗。
逐步展露頭角的創新醫材,在近2年國家新創獎和生農選秀大賽,也是大贏家。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表示,近年醫材產業比較多元,診斷、大數據,都加入行列,顯見創新醫材接棒新藥能量濃厚,生醫藍圖逐步成熟,目前最欠缺的還是打進國際市場的通路。
已經在國外市場銷售的萊鎂,開發的「負壓式睡眠呼吸治療裝置」,今年屢獲大獎,另外,晉弘、安盛、美盛醫、世基的產品也都商品化,而精華、金可開發系列隱形眼鏡,在國際和大陸市場亦都有一定口碑。
至於專攻精準醫療的博錸,其檢測試劑已在台灣CDC、TFDA、台大、馬偕和知名日商試劑公司應用。博錸創辦人曹汀,在美國成功創立3家公司經驗,且都高價被國際大廠收購。
另外,博錸開發的晶元磁片為基礎的多元檢測技術平台,9月授權日本三井集團旗下電化生研Denka Seiken公司,第一筆的簽約金和授權技術訓練與諮詢費用合計為100萬美元。
2015年1月才創立的安盟生技,開發的OCT技術平臺和醫療影像分析系統,是以臺大光電所教授黃升龍的晶體光纖寬頻光源技術為核心,其產品廣泛應用于腫瘤檢測、醫學美容檢測等領域。
安盟去年在中國規模最大的「創新成長企業投融資選拔大賽-黑馬大賽」中,擊敗兩岸好手,獲得醫療產業組年度總冠軍。執行長林群倫表示,這個大賽的融資很誘人,一下子就能募及龐大的資金,但因無法了解股東背景,安盟後來沒接受資金挹注。
不過,由於產品具利基,安盟今年2月增資1,008萬美元計畫,吸引緯創資通、聯訊創投、永豐和華南金控創投參與投資。該資金將主要用於第2代產品機器手臂式高解析斷層掃描儀的開發,以及與美國知名癌症醫院的臨床實驗。
逐步展露頭角的創新醫材,在近2年國家新創獎和生農選秀大賽,也是大贏家。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表示,近年醫材產業比較多元,診斷、大數據,都加入行列,顯見創新醫材接棒新藥能量濃厚,生醫藍圖逐步成熟,目前最欠缺的還是打進國際市場的通路。
已經在國外市場銷售的萊鎂,開發的「負壓式睡眠呼吸治療裝置」,今年屢獲大獎,另外,晉弘、安盛、美盛醫、世基的產品也都商品化,而精華、金可開發系列隱形眼鏡,在國際和大陸市場亦都有一定口碑。
至於專攻精準醫療的博錸,其檢測試劑已在台灣CDC、TFDA、台大、馬偕和知名日商試劑公司應用。博錸創辦人曹汀,在美國成功創立3家公司經驗,且都高價被國際大廠收購。
台灣創新醫材能量,逐步吸引矽谷等海內外創投和公司紛紛來台尋寶!繼華人生技最大創投維梧旗下Vivo PANDA Fund,以不到1年時間,投資國內約5家新創公司後;美矽谷商、創造併購價值達20億美元以上的Incept公司,周三(19)日也將與台灣生醫材料公司(簡稱台生醫)簽署包括交互投資、合資等戰略合作協議。
在矽谷高階醫材極富盛名的Incept,是由矽谷名人Fred Khosravi與Amar Sawhney兩人其專利與技術集中開辦的專利與智權控股公司,目前已連續開創13家高階植入式醫材公司及產品成功地被大廠併購或在那斯達克上市,其創業成功率高達90%。
Incept團隊表示,Fred Khosravi是腦膜醫材始祖,看好台灣創新醫材極具潛力,此行除了參與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論壇演講外,亦將與益安董事長張有德、上智生技投資總經理張鴻仁等專家交換意見。另外,也將參訪設備商,希望未來有更進一步生產或合作開發計畫。
台生醫表示,此次與Incept合作,是結合彼此在植入式醫材的研發能量與專利技術,將聚焦於腦神經外科及心血管導管手術應用領域,以交互投資、互派成員、建立新團隊及合組新公司的模式進行實質上的合作,擴大彼此的產業經濟效應及全球研發布局。
維梧創辦人孔繁建表示,台灣市場太小、資金不足,要打進國際競技場,除了透過創投、資本市場的籌資,壯大實力外,與創投、海外公司結盟,合資或技術合作,最能實質發揮效益。
以鴨子划水、密集在台灣投資的維梧創投,繼去年底以4.57億元投資林榮錦旗下東曜藥業,持有21%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外,年初也與國發基金合作,募資1億美元,成立Vivo PANDA,是台矽科技基金催生的首檔生技創投基金。
Vivo PANDA由神隆前總經理馬海怡掌軍,目前已投了Bonray等約5家公司,預期因有矽谷華人大咖的專家加持,將拉近台灣與矽谷緊密鏈結,成為生技產業的生力軍。
除了矽谷資金,工研院近年也由技術團隊創立了台生醫、萊鎂等,而張有德和玉晟創投則投資以台灣與史丹佛大學合作的STB培育的創業種子,在在都突顯國內高階醫材廠展露頭角。
在矽谷高階醫材極富盛名的Incept,是由矽谷名人Fred Khosravi與Amar Sawhney兩人其專利與技術集中開辦的專利與智權控股公司,目前已連續開創13家高階植入式醫材公司及產品成功地被大廠併購或在那斯達克上市,其創業成功率高達90%。
Incept團隊表示,Fred Khosravi是腦膜醫材始祖,看好台灣創新醫材極具潛力,此行除了參與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論壇演講外,亦將與益安董事長張有德、上智生技投資總經理張鴻仁等專家交換意見。另外,也將參訪設備商,希望未來有更進一步生產或合作開發計畫。
台生醫表示,此次與Incept合作,是結合彼此在植入式醫材的研發能量與專利技術,將聚焦於腦神經外科及心血管導管手術應用領域,以交互投資、互派成員、建立新團隊及合組新公司的模式進行實質上的合作,擴大彼此的產業經濟效應及全球研發布局。
維梧創辦人孔繁建表示,台灣市場太小、資金不足,要打進國際競技場,除了透過創投、資本市場的籌資,壯大實力外,與創投、海外公司結盟,合資或技術合作,最能實質發揮效益。
以鴨子划水、密集在台灣投資的維梧創投,繼去年底以4.57億元投資林榮錦旗下東曜藥業,持有21%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外,年初也與國發基金合作,募資1億美元,成立Vivo PANDA,是台矽科技基金催生的首檔生技創投基金。
Vivo PANDA由神隆前總經理馬海怡掌軍,目前已投了Bonray等約5家公司,預期因有矽谷華人大咖的專家加持,將拉近台灣與矽谷緊密鏈結,成為生技產業的生力軍。
除了矽谷資金,工研院近年也由技術團隊創立了台生醫、萊鎂等,而張有德和玉晟創投則投資以台灣與史丹佛大學合作的STB培育的創業種子,在在都突顯國內高階醫材廠展露頭角。
與我聯繫